陳習剛
我國古代關津設置源遠流長,置于邊防要害、交通要沖之處。
“義陽三關”即歷史上通稱的平靖、武陽和黃峴三關,源于春秋時期的冥、直轅、大隧三塞,其中冥為馳名的春秋九大要塞之一。
“義陽”泛指古代的信陽,義陽三關是鄂豫漫道上的重要關隘,位于今河南信陽與湖北孝感兩地區的分界處。
平靖關
平靖關得名,一說是據此關“因山為障,不營濠隍”之特點;二說是因古平靖縣為名。但平靖關實建有關城,因此,前一種觀點不可信。
平靖關源于春秋時期的冥,后人或作塞、扼等。這一名稱當一直延續到平靖關名出現之時。
南朝宋、齊時,義陽三關已經存在,但未見具體關名,北魏永平二年出現以西關代指三關中的平靖關,北魏正光五年,義陽三關關名全部出現。
隋唐時期平靖關已廢棄,北宋時稱為行者陂。到南宋,因宋金、宋元的軍事對峙,平靖關復置,為宋兵北上進取的重要關隘。元時,平靖關再度被廢棄。明時一度通驛道,置巡檢司,稱杏遮關巡檢司。清時俗名“恨這關”,“恨這”實為“行者”之誤。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曾一時置守,發揮一定作用。
關于平靖關的地望,《元和郡縣志》載唐申州(今信陽)南76里、90里各有一平靖故關。
“冥”始見于《左傳》。古冥“有大小石門,皆鑿山為道,以通往來”(《通鑒地理通釋》),南為大石門,大小石門相距10里,此似為《元和郡縣志》載有兩處平靖關的原因。后因在大石門處的平靖關多為縣界,小石門處的平靖關便無聞了,大石門處的平靖關作為“義陽三關”之一千載流傳。
今平靖關位于河南信陽與湖北廣水的分界處,關底寬80~200米,海拔200米,東為五峰嶺,西為鳳凰山,雙峰對峙,信(陽)廣(水)公路通過關底,兩側山脊上留有數百米石墻遺址。
武陽關
武陽關的前身,據《通鑒地理通釋》,為春秋時的直轅,即漢水東部三隘道之一。
北魏永平二年,時人以義陽三關中的東關代指武陽關,到梁普通五年,才有武陽關一名的記載,此當為武陽關名出現的最遲年代。《魏書·地形志中》宋安郡樂寧縣有成陽關,即武陽關。此前或許稱作直轅關。
隋唐時,武陽關又稱禮山關,因古禮山縣為名。禮山關,宋代以后多誤作澧山關或澧山關,如《通鑒地理通釋》、《輿地紀勝》等。唐時,禮山關已為故關,隋大業二年廢平靖關,禮山關可能廢于同時。北宋時,武陽關稱大寨嶺,亦有誤作大塞嶺。南宋時又更名武勝關,復置關使。入元后廢省,清乾隆初建驛路經此。
明清以后,人們誤將武陽、黃峴二關的地理位置顛倒,今天的武陽(武勝)關實際上是兩宋以前黃峴關所在地。
今武勝關,在信陽市南90里,與湖北廣水市連界,居雞公山之西南,有京廣鐵路洞山而過,又有107國道穿越。
黃峴關
黃峴關的前身,自南宋人將它與春秋時的大隧聯系起來后,歷代相沿。北魏“義陽三關”時期,武陽以東關指稱時,黃峴關以“廣峴”相稱,《魏書·地形志》中始見黃峴關一名。
而黃峴當是廣峴之訛。廣,《說文解字》卷九下廣部,“殿之大屋也”,因聲相近,后人將“廣”訛寫為黃。隋唐時,黃峴關已廢。
又據《元和郡縣志》,在武陽關之西,有百雁關,“昔有雁息其上,故以為名”。百雁關地理方位與黃峴關相合,里距上也基本一致。百雁關當為黃峴關又一名稱。
因黃峴關廢于隋時,得名百雁關應在隋代以前,唐時百雁關已是故關。兩宋時,黃峴關又稱九里關,在宋金、宋元對峙之際,仍然發揮一定的作用。明清時,黃峴關與武陽關的地理位置發生了置換,武陽關位居黃峴關處,黃峴關由居武陽關之西變為居東了。明時設有九里關巡檢司,清時撤,今關址為水庫淹沒,已是茫茫水鄉。
“義陽三關”的重要地位
“義陽”之名最初出現于秦漢時期,即秦漢南陽郡平氏縣義陽鄉,但此時義陽鄉僅有今信陽縣西北一隅之地。魏晉時期置有義陽郡(或義陽國)及義陽縣,仍不包括后來的三關之地。到東晉,義陽郡才開始統轄三關之地,領有平陽、等5縣。宋太平興國元年改義陽為信陽,從此義陽作為行區劃名稱消失。
因義陽一名北宋后為信陽取代,后人籠而統之,認為義陽即信陽,亦將義陽三關理解為信陽三關。
義陽四周群山環抱,層巒疊嶂,軍事上易守難攻,又近淮源,便于陸路北上南進。歷史上義陽地處三關之后,南控全楚,北屏中原,有“鄂首豫尾”之稱。因此,豫南險塞,鄂豫漫道,春秋以來即成為軍事咽喉、南北交往的紐帶。西周時申國,雖弱小卻能較長時間存續,倚有三塞之險是一個重要因素。楚頃襄王時,秦攻楚,破郢都,頃襄王暫都城陽(故地在今信陽長臺關楚王城),憑借三塞,阻秦兵北進,收復淮、汝河至江南的失地。
魏晉以來,義陽及三關成為南北雙方爭奪的據點,以此作為北上或南下的橋頭堡。作為南北戰爭咽喉的義陽,與三關互相倚重,存亡與共。守義陽必據三關,失三關,危及義陽。
在和平統一時期,南北爭戰不復存在,其邊鎮地位喪失,如隋唐時期,義陽三關作古。而由于自身地理環境及開發程度的嚴重局限,歷史上王朝都城、主要水陸運道的布設因素的制約,其經濟地位難以提升,軍事戰略地位一喪失,更使其黯然失色。即使南北兵爭之時,處在無處不險之地的義陽三關,其地位也相對削弱,鄂豫漫道,地形復雜,“三關險矣,關外百里皆險也”,失去三關,還有要隘可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