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小春
偏方是我國傳統醫學的一寶,是前人成功經驗的結晶,對于許多疾病,特別是某些疑難雜癥,只要嚴格地堅持對號入座就能藥到病除。但是凡稱藥者,大都屬以毒攻毒,既有以熱散寒、以實補虛的物理反應,也有以堿制酸式的化學反應,有的作用劇烈,有的作用緩和,適應什么,禁忌什么,病情與藥物、劑量、治療時間等必須嚴格相符,來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由于偏方的許多作用機理一時還弄不明白,使用時必須十分謹慎。
近聞某離休干部不知從何處獲悉“魚膽明目”的偏方,但他既忽視了用藥劑量,又未曾查對病情,竟給年僅12歲、據說眼力不好的孫子一次服了4條3斤多重的鯉魚的苦膽,結果造成全身性嚴重中毒,嘔吐不止,兩天后雙目失明,終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民間流傳“頭伏的蒼耳搗碎貼敷患處3小時,治愈關節炎。”一則19字治療關節炎偏方,有藥名、采藥時機與治療時間相互制約,其中的“頭伏”,既與當時藥物生成成分有關,又與寒病熱治的時機相對應。敷3小時是指療程,實踐證明:少于3小時藥力不及,病根難除;多于飛小時則全導致嚴重的皮膚腫脹和起皰潰爛,病雖愈卻承受了過多的額外病痛。目前,許多家庭受醫學知識限制或經濟承受能力的影響,自行用藥還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很容易以偏概全,錯用偏方,專吃名貴藥或便宜藥,往往療效欠佳,極易延誤治病良機。調查表明,越是名醫越是精密考究,深知其中奧妙和利害,同屬一病,同用一方,還進一步分出層次等級、分別對待;相反,那些非行家高手者,才顯得比較隨便,甚至毫無顧忌,常常鬧出些大大小小的事態,當引以為戒。為充分發揮各類偏方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偏方要查明出處,如系道聽途說,要尋根究底,調查后有可靠答案時再用。抄錄偏方要注明出處,認真校對,以備日后查考。一般的多發病,選用成藥便可,無效時再考慮用偏方。
(2)認真審定疾病與偏方是否真正對號,不可似是而非,含糊其詞。不便于定量、定操作的拒絕使用。對存疑又想用的偏方,可在使用前付諸于某些動物、畜禽中試驗,以求穩妥安全。
(3)使用或傳播偏方,嚴禁自我發揮或添枝加葉,如前述偏方要求貼敷3小時,既不可分3次每次1小時,又不可因治病心切趁一年只有一個頭伏天敷了一次又一次。
(4)重大疑難病患者在使用偏方治病前,最好征得有經驗中醫師的指導與配合,觀察其過程和效果,對醫患雙方都有益處。
(5)本人或親友如使用偏方治好疑難病癥要及時地、詳細地如實逐項記載,以便于交流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