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富莊
人們常說:四十而不惑。可我,人到中年,面對的是一大堆問題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上有高堂,均年已古稀,生活需要照顧;下有女兒,面臨高考,各種憂愁在心頭;單位部門經理的工作更是繁忙;加之社會上、親友間應酬連綿……這一切使我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迷茫和困惑,甚至煩躁不安,時常失眠,有時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心里總是覺得很亂。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渴望著能靜下來,讓疲憊的身心變得輕松,讓躁動的心得以寧靜。于是,“等我靜下來……”這句話時常掛在嘴邊,對朋友,也對自己。
渴望心能真的靜下來,不再四處奔波,不再有虛偽的應酬,不再違心地做事,不再趕稿,不再……找回久違的真我,按照自己的心性,做些自己喜歡做的,想點自己愿意想的,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那么靜著,讓心感到悠然、閑適、恬靜。時光流逝,許多年過去了,可我心依然靜不能及,就是這樣一個樸素而又簡單的愿望卻遲遲難以實現。
“等我靜下來……”為了實現這一愿望,我曾努力克制和封閉自己,甚至想走得遠遠的,獨自一人去深山老林,遠離紛亂、喧鬧的都市,尋找夢中的圣地,以為這樣心就可以靜下來。很快,我便發現這樣想是很愚蠢的,完全是自欺欺人。因為,人生在世,心隨世轉,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福禍得失等,你都得用心思慮。即使你遠離塵世,幽居深山,以求寧靜,假若你不能忘卻俗世事物,內心仍是充滿煩躁。
我一直被煩躁和焦慮困擾著,生活得很苦,很累。有一天下午,我獨自一人呆在家里,不覺中心里掠過一絲孤獨和憂傷,為了避免這種不良情緒進一步發展,我便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轉移,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躺在床上看了起來。忽然間我被書中的一個小故事所打動,眼前一亮,心里豁然開朗,終于悟出了心靜的真諦,困擾我多年的心結就此完全被打開了。
那個故事是這樣的:說是有一個人感覺心里很亂,痛苦至極,于是便去找朋友聊天。他很無奈地對朋友說:“每天有那么多的事煩我,我簡直受夠了。如果你能幫我遠離煩惱,讓我心靜,我愿意給你一大筆錢。”他的朋友說:“我知道一個地方,那里的人個個沒有煩惱,不知你是否愿意去?,“這不正是我想去的地方嗎!”他很興奮地說。朋友帶他來到一片墓地,對他說:“你看,這些人靜靜地躺在這兒,他們什么煩惱都沒有。”
是的,惟有死人才沒有煩惱,而人只要活著,就會有一大堆的問題等著你去解決,這本是生活的常態。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勇敢地面對問題,你必會獲得解決問題的智慧。況且,生活中的問題和永恒相比,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其實,靜是相對的,動(不靜)是絕對的。動是為了靜,而靜則是為了更好地動,心不靜則事不明,理不清,必然陷入迷茫,容易把自己的生活摘亂,使周圍的人感到一種危險,一種擔憂和不適應,以至于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而靜可以協調動的平衡,使其富有規律。人一旦進入“靜”界,便能多一些祥和,少一些紛爭;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災禍;就能夠疏于功名利祿,將人生煙云“靜而化之”。
所以,渴望心靜的方法不是設法逃避,而是要學會如何去面對,這樣,隨著問題的解決,/b也就得到了清靜。凡能變更心靜者,定能獲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