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宏
新聞貴在于“新”,新意的開掘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探索的永恒課題,所以記者要立足于認真體現消息新聞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增強創新意識。既要在提高新聞時效上爭首播、搶獨家新聞上下工夫,也要在選題立意、刻畫細節和角度表現的“新”上做文章。
1.首先要在搶獨家新聞上下工夫
獨家新聞是記者憑借新聞敏感抓來的。在西方,它是最有力的新聞競爭手段,是新聞機構借以吸引群眾,增加收視率、收聽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聞機構提高知名度、權威性的手段。在我國新聞界,過去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缺乏新聞競爭機制,在新聞領域里,忽視了搶新聞、抓獨家新聞的意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新聞媒介也越來越重視播發獨家新聞。搶新聞、抓獨家新聞,今天也是競爭機制在新聞報道中的具體體現。
抓獨家新聞,各家新聞單位對采訪報道的重大題材均在力爭首發、首播,而且要發揮電視語言的特色,要以與眾不同的方式進行報道。濮陽中原電視臺記者今年采編的消息《部一排四井喜獲工業氣流》就是在事發后的第二天進行了及時報道,使中原油田在深層氣勘探上的重大成果及時展示于觀眾,從而鼓舞了士氣,展現了中原油田走油氣并舉的道路的正確選擇。
新聞敏感是記者在新聞競爭中獲得和抓住獨家新聞的基礎,因此記者要下工夫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注意觀察和研究各種問題、現象,留心周圍事物,才能在同樣條件下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抓住別人注意不到的新聞,挖掘別人發現不了的角度,提煉到別人提煉不到的主題。獨家新聞也往往和新的角度、新的立意聯系在一起。
2.要在選擇新聞角度上做文章
新聞角度是記者憑借新聞敏感,為了充分展現事實的價值而選擇的報道角度。選擇報道角度關鍵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質特點。客觀事物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忽視共性固然難以從事物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只講共性,忽視了個性特點,則必然雷同。報道要想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防止千篇一律和模式化,就要研究事物的特點,尋求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報道角度。
求新、求異是人們共有的審美心理。新異反常的現象總是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因此,反常的、奇異的現象總是有新聞價值的。此外,對比分析是提煉新聞主題不可缺少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對比是作為有關的背景材料在新聞中運用以深化主題思想。用對比作為報道的角度,使新聞既有新意又有思想深度。對比手法十分有說服力。對比,不僅可以用事物本身歷史的縱向對比,也可以用事物之間的橫向對比為角度。濮陽中原電視臺獲獎新聞《講排場超標用車被處罰樹新風婚事新辦受歡迎》就是利用對發生在同一天的兩場婚禮、兩種效果的報道,反差鮮明地闡述了立場和觀點,具有較好的教育效果。
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邏輯思維的兩種重要方式,對比正是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具體化形式。電視新聞通過聲畫結合的形象來展現對比,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極強的說服力、表現力和震撼力。
3.要在新聞立意上下工夫
新聞要以新奪人,還要求立意新、觀點新。立意即新聞的主題,是記者在報道中提煉出來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中心思想。新聞主題新與不新、好與不好,直接決定新聞的成敗。所以說,主題、立意是新聞的靈魂,是新聞的綱,綱舉目張,立意高,材料選擇、運用才有明確的目標。
提煉新聞主題,是對事物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飛躍。記者要從大量的材料中,挖掘出最本質、最有時代性、最有思想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主要思想。提煉主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要深入采訪、深入挖掘,找出最能概括事物的本質。
二是要選準角度,以最佳的新聞角度提煉最有價值的新聞主題。
三是要對具體事實有宏觀的比照,高瞻遠矚地把事物放在全局的形勢下比較衡量,判定其意義所在。
主題、立意是記者對客觀事物價值的挖掘和認識,只有在深入采訪掌握豐富材料的基礎上,在對全局有完整了解,對事物作正確把握的基礎上,才能從具體客觀的事實中,提煉出有新意的思想、觀點。
4.要在精心刻畫細節上求立意
一些新聞沒有“靈氣”,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回味的余地,難以真正沖擊觀眾的心靈,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細節的運用。要想讓電視新聞常新常活,用好細節可謂一劑良方。
細節是事件發展過程中某個層面上一個細小的環節。它既可以是語言、動作,也可以是一幅畫面、一個表情或神態。精心刻畫并運用細節,有助于增強報道的立體感、縱深感和厚重感,增強新聞的鮮活度,使新聞好看、耐看。觀眾還可以透過細節品味出許多報道以外的東西來。可以說,一個好的細節能抵得上千言的文字描述。細節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在選擇并運用好細節上也還有值得探討的內容。
我們常說文有文“眼”。細節亦可謂一篇報道的“眼”。它可以收到“以一目盡傳精神”的效果。要圍繞主題選細節。細節隱含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之中,而每個事件中又有若干個細節。這就要求記者精心選擇、取舍,把最能突出和深化主題的細節,經過加工、“放大”后用到報道中去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例如近期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溫家寶總理在農村視察時了解到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時,記者抓拍到溫總理緊緊握住村民務農回來還沒有洗凈的手的細節,充分展示了總理與農民心貼心的情懷,這一鏡頭在中央電視臺得到了反復播放,感人至深,從此揭開了全國大力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序幕。
強調新聞里用細節,并非細節越碎越多就好,也不是所有的細節都能用。新聞中的細節應該是能讓作品閃光的細節,畫龍點睛的細節,能夠深化和突出主題的細節。
新聞貴在創新,電視記者要在新的起點上發揮新聞快、短、新的特色,要改變電視新聞中單一的表現形式,使其多樣化。要充分調動各種電視元素,如畫面、解說詞、同期聲、音響、字幕等,這些元素都能在不同的新聞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并得以充分地運用。現在一些電視新聞不僅充分使用以上元素,還把圖表、漫畫、動畫甚至音樂等使用到新聞中,使新聞更加生動、形象,也更能被現代觀眾所接受。只有不斷地創新,我們的電視報道才能越辦越好看,電視新聞才能牢牢地牽引著觀眾關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