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春
人類各式各樣的語言系統作為表意符號再現和表現著物質與精神的存在。不管是行為語言、口頭語言還是文字語言,都需要對“時間”這一存在的維度進行表述上的切割、拼接和組合,以表現過去、現在與將來。時態已經慢慢地固化為語言符號系統的特有屬性。
在行為語言系統中,人們常常用“揮揮手”這一動作表示“一切都過去了”;在中文文字語言系統中,人們可以用“了”、“吧”、“已經”等后綴詞和連詞來表示“過去”了的時間狀態;英文文字語言系統則用“現在分詞”、“過去分詞”和“過去式”表示時間狀態。那么,在作為影視語言之一的電視語言系統中,時態又是怎么樣進行表現的呢?它對這一新的語言系統的表現力又有著怎么樣的促進或束縛呢?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電視語言的時間表述特性,只有了解了這些特性才能對電視語言的時態特征有更充分的認識。
電視語言作為“時—空”語言符號系統,在時間與虛擬的三維空間這兩項維度上展開,這和口頭語言的單一時間維度以及文字語言只存在于二維空間大不相同。在對“時間”的表述上,電視語言因為其影像的蒙太奇組接方法而表現為三重時間特性。
1.電視語言的外在客觀時間。一個電視節目或欄目都有著嚴格的時間長度限制,在電視欄目化的今天,幾乎所有的欄目都要求“零秒誤差”。這就對電視語言的展開限定了一個客觀的時間長度,比如河南電視臺的《河南新聞聯播》就是20分鐘,名牌欄目《梨園春》每期110分鐘。比如某條新聞長度為1分35秒等等。這種時間對創作者來說是一種約定,也是一種必要的束縛。
2.電視語言的內在表現時間。一條1分鐘的電視新聞,可能表現的是經歷了兩個小時的一個事件。一部21集、總長約1000分鐘的電視連續劇《榮譽》,表現的是幾個月里一名公安局長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的經歷。當然,因為電視特技的存在,有時候1分鐘的電視節目其實表現的只是客觀存在了幾秒鐘的一個細節。
3.電視語言的受眾心理存在時間。不管一個電視節目外在時間長度是多少,內在表現時間為多長,它所希望的都是拓展受眾的心理時間。當我們現在還津津樂道于《望長城》、《沙與海》的時候,它們其實是在十多年前出現在觀眾視野里的。可是在我們受眾心理上,它們卻像豐碑一樣矗立著。電視語言的受眾心理存在時間長短,取決于電視語言對受眾心理的刺激程度的強弱、大小。
電視語言的三重時間特性,表明了這一語言符號系統可以對客觀存在的單向、勻速而連續的“時間”進行創造性的解構,并重新結構為多向、變速并具有非連續特征的影像時間。而這一結構方式通過蒙太奇的思維方式和剪輯手段來實現。正因為如此,使得電視語言具有了表現各類時態的能力。
電視影像具有“物質現實的復原”本性,對“時—空”是在雙維度上運動性展開的,這使得電視語言在表現“現在進行時態”時最具優勢。在日常的電視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優勢時態的盡情發揮。比如“9·11事件”的直播,比如足球世界杯賽事的直播,比如對伊拉克戰爭的直播等等。即便在非直播的電視節目中,電視語言也往往呈現出“現在進行時態”的特征,雖然那實際上只是一種“過去進行時”了。因為“現在進行時態”基本上屬于電視語言的本性時態,所以電視語言與文字語言等相比表現出直觀、形象并且易于受眾接受的特點。同時,這一特性又反過來要求并刺激電視創作者更大力度地利用“現在進行時態”,以延長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心理接受存在時間。
可是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系統,如果僅僅具備表現“現在進行時態”的能力,那表達功能肯定是殘缺不全的。電視語言當然也具備表現“過去”、“將來”等非現在時態的能力。因為電視畫面總是強制性呈現出“現在進行時態”的表面特征,所以在這里的“過去”、“將來”等概念指的是電視語言在敘述軸線序列中的非現在時態。
在表現“過去時態”時,電視語言可以利用原有的電視資料,比如在世界杯賽的回顧性節目中,就可以看到當年貝利、馬拉多納等大牌球星縱情綠茵場上的畫面和聲音。可是對于沒有留下音畫資料的“過去”的敘述,電視語言就似乎存在著天然的功能性障礙了。目前可以看到的對于表現“過去”的處理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利用其他語言系統進行輔助回憶。比較常見的是“空畫面+解說”的方式,也就是在曾經發生了事件的舊址畫面上配以輔助性的有聲語言。比如專題片《毛澤東》中介紹“毛澤東出生”時,不可能有音畫資料可以援用,就可以用韶山毛澤東故居的畫面,加上一段“1893年12月26日,就在這個小房子里,一代偉人毛澤東誕生了……”一類的解說,利用觀眾的想像空間來完成對“過去”的塑造;另外,也經常可以見到“空畫面+字幕”的方式表現“過去時態”,這其實是利用了文字語言系統進行輔助回憶。
2.利用電視特技手段表現過去時態。這里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電視三維動畫畫面來“人造”過去,比如在《望長城》中表現已經湮沒塵世、僅存圖畫的古代宮殿,就是采用了這一方式。另外,現在電視節目中還經常采用畫面色彩偏轉、特技閃回等方式來表現“過去時態”。
3.利用“表演再現”手段表現過去時態。目前流行的《真實再現》欄目就是采用了“真人再現”并進行拍攝的手法表現曾經發生過的事件。年前的《埃及金字塔考古直播》中,對于四千多年前的建造金字塔工程,也是采用了真人模擬實況并進行拍攝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專家心目中的“歷史”和“過去”。
在紀錄節目以及新聞性節目中是否允許利用“表演再現”的手法表現過去,一直是專家和創作者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一方面,如果執著于純粹紀實,反對“表演再現”,則電視語言在表現“過去時態”上的能力大為削弱;另一方面,如果允許“表演再現”,則有損于紀錄片和新聞節目的真實性。目前學界對這一問題依舊莫衷一是,沒有定論。對于這一問題的不同認識,衍生出了不少紀錄片創作的學派和作品。
對于電視語言“將來時態”的表現,大致與“過去時態”類似。
對于電視語言表現潛能的開掘建立在對這一語言形態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因為認識到電視語言在表現“現在進行時態”上的優勢,并大力加以發揮,中國電視創作一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除了新聞性節目的突飛猛進以外,還有一系列的經典紀錄片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