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書明
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家體育場內,一場高水平的橄欖球賽已進入白熱狀態,觀眾們也全身心投入,又呼又喊。突然,有幾個人感到不舒服,跑去找值班醫生。醫生認為他們是喝了自動售貨機賣的飲料引起的食物中毒,立即用廣播向全場發出緊急通知。不一會兒,整個體育場亂成一團,觀眾們一個接一個地吐個不停,甚至還有二百多人被送往醫院。但最后經鑒定,飲料根本沒有問題,這下子,每個“病人”的病狀又都很快消失了。這并非虛構的情節,而是生活中的真事。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受他人各種暗示的影響和支配,比如你與妻子在街上遇到一位朋友,他邀請你們去吃飯。你剛要表示同意,可是你妻子偷偷地掐了你一下,于是你趕快婉言謝絕。這個“掐”的動作即為暗示,其方法就是用不公開的辦法表示意見,或用語言或用動作誘導對方做出某種行為。
暗示也有自我暗示,如有一個患胃痛癥多年的病人,幾個月前在一所大醫院里作胃鏡檢查,診斷是“萎縮性胃炎”。病人不明白這種病是什么性質的,焦急地詢問醫生這種病會不會變成胃癌,醫生不加考慮漫不經心地回答說:“有可能。”從此,這個病人的心里就老想“胃癌”兩個字,精神緊張,胃痛越來越嚴重,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形體消瘦,這會兒他更堅信自己真的得了胃癌。后來經過復查,并在醫生耐心解釋安慰下,他振作精神,配合治療,病情才趨向好轉。這就是病人的自我暗示(自認為已患胃癌)造成了病情加重。
通過暗示改善病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機體的生理機能,成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即暗示療法。暗示療法可在催眠狀態下進行,也可在覺醒狀態下進行。由于催眠狀態下的暗示療法必須由受過專門訓練的醫生施行,過程復雜,比較少用。而覺醒狀態下的暗示治療無須催眠,方法簡便,較常采用。如《古今醫案》記載:有一秀才,姓朱名洪元,自幼熟讀詩書,但連續三次考舉都名落孫山。這一年考試落第后遂飲酒消愁,終至大醉。午夜后甚覺口渴,下床尋水,見屋檐下一石槽內有水,即猛喝一氣。天明后他發現石槽余水里有很多小紅蟲,心想,自己喝下不少,從此日想月疑,總認為蟲子進肚已生了蛆,逐漸患上“萎膈”癥,連請幾位醫生都未能治愈。其兄聽說有位道士醫術神奇,遂請來為其診治。大師至,知其病由疑心所致,即用一條紅線剪斷成小蟲樣長短撒入便盆,再用巴豆兩粒與飯同煮,讓病人吃下。病人腹瀉,在暗室內坐盆解便。待大便后拿出暗室,一看,內有許多“小紅蟲”,醫生告訴他,小蟲已全部解出,你的病很快就好了。病人疑心病頓消,癥狀亦開始緩解,漸漸痊愈。
暗示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但暗示具有雙向性,它既能使病情好轉,也可使病情惡化。因此,從醫學心理學角度來看,醫生應善用積極的暗示作用,多鼓勵病人,使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利病情痊愈,病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