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欣
內容提要新時期文學苦難敘述起源自作家特定經驗。苦難的本質即在社會對人的背約,作家們的苦難敘事具有自我救贖的文化含義;由于苦難密切聯系著政治社會的宏大敘事,在新的語境下,作家普遍存在對苦難的意義膜拜,創作上“詩到苦難為止”,這決定他們的文學敘事缺乏對苦難的審美哲學提升。
關鍵詞社會背約 自我救贖 價值膜拜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04)02-0126-06
社會背約與苦難起源
盡管許多哲學和神學都試圖解決苦難的起源問題,但正如苦難本身就是復雜多變的,人們對苦難的起源也很難給出完滿的解釋。然就“傷痕”、“反思”文學來看,作家們對于苦難的理解和把握卻相當一致。他們的敘事意識中,苦難不是來自基督神學所說的“人的悖逆和墮落”,也不是如佛家所言的“人生而有苦”,更不是如叔本華、尼采所說的“個人強力意志”。苦難的根源,就體現在當代激進政治“父權制”社會權力對生命自主機制的否定、壓制和貶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