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姥姥已經80歲了,可還是顫巍巍地忙個不停,用她那裹著的小腳,在家中來來回回走著,好像永遠不嫌累似的。每當我們出于關心勸她休息時,她便惱火地說:“嫌我老了,是吧?!”弄得我們真不知道該怎么才好。
后來我才漸漸知道,寬慰和體恤一個老人,最好的禮物莫過于——“你幫我干點什么吧!”他(她)肯定非常高興,也非常樂意。什么也不讓做,在老人看來,似乎被當做無用之人了,而如此供養方式對老人來說可能就是一種傷害。雖然我們是出于善意勸他們安享晚年,但那些善意的話卻無情地阻礙了老人獲取最大的心理滿足——被人所需要。其實,不只是老年人,我們每個人都愿意被他人需要,有人需要你是活著最快樂的事。
有了這樣的提醒,我們就會在施愛與被愛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清醒。被愛固然能使自己備受呵護、似小鳥依人,卻在某種意義上被“剝奪”了生命的主動權。愛就是奉獻,它準確揭示了人類情感的本質。愛誰,就會不可遏制地想為他做些什么,想盡最大的可能使他快樂,而且是不求任何回報的。愛還是一份尋覓與解讀,它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和辨別能力,還有一份格外的細致和耐心。愛一個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解讀他的心路歷程。
有了這樣的提醒,我們就會在施恩與圖報的糾葛中變得豁達。施恩并不是為了圖報,僅僅是因為我愿意心甘情愿地為你付出。我享受到了給予的快樂,我感到愉快。但如果你認為有權利要求別人像你一樣善良,或要求別人一定認可你的善良,這一份愉快感就會喪失。
明白了這些,我們時常會“纏著”姥姥,讓她閑不下來。弟弟妹妹們今天你要一個沙包,明天我要一個小手絹,讓姥姥高興地忙著。看得出,老人心中的快樂把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
人最大的滿足和愉快就是一直被周圍的親人和社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