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飆
勒格森·卡伊拉是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名政治教授,一位備受尊重的作家。談到自己的成功時,他說:“是一個教士的一句話讓我終生難忘,并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他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上帝為世上每一個人安排好了一個獨特而又重要的角色,演得精彩還是平庸,那就全靠自己了。”勒格森·卡伊拉是一個出身卑微的非洲男孩。上學時,由于衣著破爛,他常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在那些充滿優越感的同學面前,他心里極其自卑,在自暴自棄中浪費寶貴的學習時光。
后來,一位傳教士來到了他居住的小鎮。常常逃學的勒格森總是在教堂旁的小樹林里徜徉,很快便與傳教士成了熟人。好心的傳教士并沒有教訓這個逃學的孩子,而是給他講一些偉人的傳奇故事。喜歡聽故事無疑是孩子的天性,英雄偉人的業績,使小勒格森的眼里流露出羨慕的目光。傳教士仿佛看透了他的心,對他說了上面那段話,并告訴他:“上帝只是一個安排角色的導演,將自己角色演得是否精彩,沒有任何人能幫你,只能靠你自己!”傳教士不僅以講故事開導他,而且還送給他兩本書:《圣經》和《心路歷程》。小勒格森漸漸地明白:別人有別人的角色,自己有自己的舞臺,沒有必要自怨自艾、自卑自賤,不管人生多么的艱難,也不管現在是多么的貧窮,我都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演好自己的角色!于是,小勒格森悄然回到了學校,他下定決心演出精彩人生。讀完了中學后,他決定離開貧窮的家鄉,去尋找上大學的機會。
1958年10月,勒格森只帶了五天的食物和傳教士送給他的兩本“寶書”上路了。他首先來到開羅,希望在那里能找到一所愿意供他讀書的學院,然而,他沒能如愿。接著,他靠一路討飯和給他人幫工,經過15個月的時間,到達了烏干達的首都坎帕拉。在這15個月中,他曾經猶豫過,每次在疲憊不堪、心灰意冷將要放棄求學準備回家時,他都會想起傳教士說過的話,馬上就又恢復了信心。在坎帕拉他待了6個月,除了幫人打零工以維持生存之外,一有時間他就去圖書館,貪婪地閱讀各種書籍。有一天,他在圖書館里看到了一本圖文并茂的美國大學指南書,位于華盛頓弗農山區的斯卡吉特峽谷學院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向這所大學寄去了寫著自己經歷和心愿的信,并希望得到學院的獎學金。讀了他的信,大學的主任為他的求學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
從他走出家鄉到走進斯卡吉特峽谷學院,前后一共度過了兩年多非常人所能堅持的艱難歲月。他終于夢想成真!是啊,一個人有了這種進取精神,這種不屈的意志,還有什么夢想不能實現呢?如果有像勒格森一樣的精神,還有什么樣的人生角色我們不能演精彩呢?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天,一個國王獨自到花園里散步,他驚異地發現園中的花草樹木都枯萎了,園里一片荒涼。一個神秘的聲音對國王說:“這都是中了厭世女神播下的病毒的結果。你看,橡樹看到自己沒有松樹那么高大挺拔,便感到再活著也沒有什么意思而死去;松樹因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樣結出甜蜜的果子,也傷心而死;葡萄又因為自己不能像桃樹那樣直立和開出美麗可愛的花朵,在郁悶中奄奄一息。幾乎所有的植物都發現自己不如他人而垂頭喪氣,沒精打采。相互攀比,是對生命最具殺傷力的毒素,是拿別人的金錘來砸碎自己的靈魂!聽了這話,國王感慨萬千,正待離開花園的時候,他突然看到了細小的心安草。國王俯下身來問:“心安草,別的植物全都枯萎了,為什么你卻如此樂觀地生長呢?”小草回答說:“我這么快樂,是因為我知道,你把我種在這園子里,就是希望我是一株美麗的心安草啊,我長在這里,只有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才不會辜負你對我的希望啊!”
自卑于人生是有害的,像勒格森·卡伊拉那樣努力去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像心安草那樣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們才無愧于自己作為天地間一個“人”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