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世昌
國有困難企業改革進展緩慢,劣勢企業難以退出,是陜西國有企業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制約全省工業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為了進一步推進國企改革,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最近我們對國有困難企業改革改制情況進行了調研。在聽取匯報、現場考察、政策咨詢的基礎上,就如何深化困難企業的改革,建立有生有死,有進有退的良性機制,作了粗淺的理論和政策探討,提出了有關建議和對策。
國有困難企業改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我省國有企業改革,在省市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也有不少企業在改革浪潮中穿新鞋,走老路,改革流于形式,經濟效益每況愈下,處于活不了、死不掉的困境之中,政府頭痛,企業難受,職工難熬,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矛盾增加,成了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突出因素。
1、翻牌公司多,改革不到位。相當一批企業由工廠更名為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的產權關系、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沒有變,法人治理結構被嚴重扭曲,組織結構、決策程序、管理制度、經營方式仍延用工廠制的老一套,不同程度存在著“領導怕失位子,機構怕失權力,下屬怕失依靠,職工怕失身份”的思想。由于行業不同,經營環境不同,市場競爭程度不同,使企業和職工在市場轉型中出現了不同的命運。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所有權仍是國家的,職工身份是全民的,工人對政府的依附程度一點也沒有降低。政府具有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和社會經濟管理者雙重身份,既要推行減員提效,又要維護社會穩定和市場秩序限制職工下崗,處于兩難境地。全省翻牌公司約占改制企業的70%左右,其中60%左右的企業虧損經營。在這些企業中,出現了“兩不找”的職工隊伍。工人不上班,在外面找一份工作,廠里不管不找不問,廠方不開資,工人也不找不問。工廠暫時得到了解脫,工人比在廠里苦熬要好一些,企業與工人相互拖著,工人為了保住國有企業的待遇,不敢脫離企業,但實際上已失去了可靠的雇傭關系,成了為生活奔波的流浪者和對政府不滿的失業人員,不穩定因素在增加。
2、國有資產的運營決策缺乏經營責任約束。從政府層面看,多數政府領導人,只行使國有資產支配權,對決策失誤不承擔責任;從企業層面看,經理人員無職業風險約束,80%以上的經理是組織任命的。有些企業領導人心里,不是如何搞好企業,而是如何搞好與政府官員的關系。盲目決策,短期行為,內部人控制,隨意在職消費等問題很難避免。即使出現經營失敗,也可易地做“官”,不會斷送前程。公眾對政府和企業經理難以施加有效的約束,問題的實質還是國有企業出資人虛假問題。某縣硫磺廠,原來是盈利企業,廠長頭腦發熱、盲目擴張,舉債上了兩個項目,向不熟悉的行業挺進,因無流動資金,無技術人才,投產之日成了停產之時,結果身敗名裂,全軍覆沒,設備被留守人員變賣維持生活,整個工廠人去樓空,一片凄涼,損失殆盡。
3、依法破產難以推進,國有資產難以優化重組。全省法院系統共受理國企破產案件215件,審結160件,只占應結案的63%。從漢中、寶雞情況看,資源枯竭、扭虧無望、負債率已超過100%的企業,約占企業總數1/3左右,急需進行破產重組,但無法推進。漢中市有7戶企業宣布依法破產,時過6年,至今不能終結法律程序。寶雞市基本未采取破產措施,主要原因:一是債務處理難;二是資產變現難;三是移交企業辦社會難;四是職工安置難。
深化國有困難企業改革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有進有退的流動機制,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國有企業要大規模地從競爭領域退出。國有企業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資本金不足、負債率過高、專業化分工水平低、活力和競爭力不強等弊端。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投資者多元化,就沒有真正的規范化公司和現代企業制度,也就代表不了先進的生產力。從全國看,國有越多、比重越大的地方越落后。我省418戶大中型企業中負債率在75-100%的有88戶,100-150%的52戶,150%以上的35戶。45%的企業為高負債的困難戶,其中87戶已資不抵債。中小型企業抗風險能力小,問題更為嚴重。當前的主要問題不在于存在虧損企業,而在于缺乏有生有死的良性退出機制。不良資產風險在國有體制內是轉不掉的,不改沒有出路。國有企業改革要在扶植少數大企業的同時,要把重點放在搞活中小企業上,通過優化結構,確定進退對象,盤活國有資產。建議對產權結構進行如下調整。
1、對國家控制較緊生產公共產品的企業和服務性企業,保留國有模式。如水利、環保等企業都難以盈利,只有國有企業才會從事經營。
2、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及自然壟斷性行業中的企業,采取國有控股模式。如軍工、供水、供電、煤氣、電信、鐵路等企業,要保證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
3、對競爭性行業中適宜大規模生產經營的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如大型煤礦、冶金、紡織、石油、設備制造、建材等企業,國有經濟應絕對或相對控股。
4、對行業內競爭程度高,市場需求變化大,產品周期短,難以生存發展的企業和五小企業,應下決心從國有資本中退出。這類企業在我省工業結構中占有較大比例,具有典型的“冰棍”現象。已人老珠黃,毫無風光。今天的“退”和當初的“進”一樣是國民經濟改革發展的需要,是集中國有資產向優勢行業、優勢企業轉移的需要,是防止國有資產繼續流失,解決職工出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退”也是一種發展,是更高層次的改革和發展。
(二)搞好方案設計,選擇切合實際有效管用的改制方法
對困難企業的改制方法的選擇應因廠而定,一廠一策,靈活多樣。建議采取以下辦法:
l、對翻牌公司進行二次改制。按照政企分開,加強管理,引入競爭,促進發展的思路,深化改革。改制的目標是改變產權性質。用混合所有制取代企業國有獨資的交權形式。改制標準是國有資本退出,職工身份置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構建高度清晰的產權制度。新公司與原有的企業職工解除合同,與離退休人員切斷關系,打破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員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的管理體制,消滅國有企業中的終身制,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
2、以調整完善產權結構為重點,積極推行股份制。股份制是改革的方向,可選擇以下模式:
(1)國有資本控股模式。將國有獨資公司改變為國有出資人持大股,經營者員工和社會法人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2)國有資本參股模式。將國有獨資公司改為經營者持大股,國有法人和社會法人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以上兩種方式可使員工變為股東,也可保留員工的身份不變。
(3)國有資本完全退出模式。將國有獨資公司改為經營者持大股,員工和社會法人入股的有限公司。
3、先重組后改制模式。首先將國有獨資公司改為股份公司,國有資本轉股,經營者與員工用現金入股。接著整合子公司和其它資產,非主營業務對外出售,然后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增資擴股,直至上市經營。
4、整體出售模式。選擇合適的股份公司或民營企業對國有企業整體承債并購,改變職工原有身份,合理安置人員。目前的主要做法是:政府推動,主管部門撮合,某些方面突破現行法律的范圍,效果很好。但存在評估不公證,審批程序不健全的問題。在企業法人地位未形成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作用,制定可操作的并購法律,有效促進并購的發展,防止并購中的不規范行為。
5、依法破產模式。對嚴重資不抵債,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堅決實行破產,源頭上消滅虧損。破產確實存在不穩定的風險,不破產,照樣不穩定,國有資產還要不停地流失。政策性破產對西部省區還延續兩年,原中央財政所管的破產企業和試點城市的企業,要積極爭取份額,享受這一政策。需要按破產法依法破產的企業,各級政府應制定規劃,根據承受能力,有計劃、分步驟組織破產。
國有企業改革,困難和機遇同在。如何深化改革,盤活資產,搞活經濟,政企分開是前提,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是關鍵,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核心,只要我們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政策實施,國有困難企業的改革一定能邁出新的步伐,工業經濟一定能夠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