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云 溫玉萍
20世紀90年代初形成的企業業績評價模式———平衡記分卡,目前備受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青睞,它從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和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考查企業業績,彌補了傳統財務評價的諸多缺陷。但是它沒有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即沒有將企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相融合。目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則包括企業生態環保層面的業績評價才更合乎時代發展的潮流。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為支撐的,如果不重視和不補充這種支撐的動力源,那么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終有一天會消失殆盡,子孫后代的幸福又從何談起。無可否認,我國企業過去幾十年所走的基本上是一條嚴重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發展要轉型,作為微觀經濟實體的企業更應該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生態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目標之一,作為衡量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水平和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那么在對企業業績進行評價時,生態環保層面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新階段———可持續經濟管理
人類從事管理活動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直到資本主義產業革命之后工廠制度的出現,微觀經濟管理才成為以集體為對象的專門管理工作。200多年來,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傳統管理、科學管理和現代管理。從18世紀80年代的傳統管理思想到20世紀80年代的現代管理思想,都是純經濟管理理論,是與生態相脫離的管理理論,即便是綜合性很強的系統管理理論,也將自然生態系統排斥在管理系統之外、將生態環境目標排斥在管理目標之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既不考慮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解決當代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協調關系,更不考慮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解決當代經濟發展與后代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企業的管理活動必將延續與生態環境相脫離的非持續發展道路。面臨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管理理論的缺陷得到了彌補,即“綠色管理”思想的興起。它主張生態經濟朝一體化方向發展,融生態環境管理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之中,標志著現代管理正在走向以生態經濟管理為核心的可持續經濟管理這一新的發展時期。
隨著21世紀經濟發展進入知識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新時代,在世界范圍內正掀起現代管理浪潮與創新,使新世紀的現代經濟管理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中最重要的趨勢,就是由以生態與經濟相脫離的純經濟管理向以生態與經濟相統一的可持續經濟管理的轉變。不論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還是企業微觀經濟管理,都應順應這種潮流、建立可持續經濟的綜合管理體系。
二、我國企業生態環保層面評價的必要性
1.趨勢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企業走過的基本上是一條嚴重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改變以物質資源投入為主要支撐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新經濟即發展知識經濟和可持續經濟,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與時代潮流,進行企業生態經濟管理與生態環保評價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2.政策性。從1992年5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以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應對我國環境與發展的對策之一,并在其后的多次重大會議中重申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地位,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優化,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21世紀發展的總體戰略和基本國策。
3.現實性。目前,我國大量企業存在生產技術落后、產權結構有待調整、經營管理不善、環保意識差等,直接導致我國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吃得多、吸得少、拉得多的不良現狀,形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并存、資源匱乏與資源浪費并存、歷史遺留環境問題與現地新增環境問題并存、國際生態環境問題與國內生態環境問題并存,因而使我國企業生態環境問題極為嚴重。
4.效益性。現代企業管理追求的效益目標是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企業生態管理的投入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只會給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影響企業的成本和效益;而恰恰相反,會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例如2003年度,陜西龍門鋼鐵集團的環保治理產業產生效益2500萬元;陜焦集團煤氣發電產生效益3000多萬元;山西長治鋼鐵公司治理廢礦渣獲益5000多萬元。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加大環保投入,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治污裝備,建立科學的環保體系,強化綠色管理,努力探求生態管理對企業近期、尤其是長遠經濟效益增長的貢獻度。
5.生存與發展性。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加劇,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程度加深,如果我國企業繼續采用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發展方式與管理模式來支撐效益的增長,不僅難以維持國內經濟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也難以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勝。因此我國企業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必須轉換發展模式,加強企業可持續經濟管理,促使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化管理,使企業朝著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減少成本、消除污染和增加科技含量的方向發展。
三、企業環保層面的指標選擇
將生態環保層面的業績評價納入平衡記分卡,不是對原有理論的否定,而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其基礎上加以必要的補充。新加入的生態環保層面并未打破原有的因果關系,而是在原有因果鏈的基礎之上進行架構,以達到新的平衡。
對該拓展的平衡記分卡的說明:
(1)生態環保層面圍繞企業戰略而展開,這種戰略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生態環保本身要求企業追求生態效益;
(2)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為基礎的;
(3)生態環保層面業績的改善需要企業學習和創新層面的支持,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生態創新等;
(4)生態環保層面業績的改善有助于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改善和提高,有助于客戶滿意度的提高,甚至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
(5)生態環保層面通過內部業務和客戶作用于企業的財務層面,實現效益提高和企業價值增長。
需要說明的是,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達到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目標的有機統一;但是本文僅限于生態環境評價問題的研究,所以在拓展的平衡記分卡中尚未包括社會目標即社會公平與發展層面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生態經濟管理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該拓展的評價模型并不只是適用了轉型后的企業,同樣適用于未轉型或正在轉型的企業業績評價。
企業的生態目標主要是指生態安全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體可以分解為減少耗能、控制污染、綜合利用和環境改善等四個方面,因而指標的選擇也應從這幾方面入手。由于不同行業的企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能量交換不盡相同,企業生態管理的方法、程序及結果形式就不一樣,那么適合于行業或企業個性的生態環保層面的具體評價指標就會有所區別。
綜上所述,以生態經濟管理為核心的可持續經濟管理是世界各國宏觀經濟發展,以及企業這一微觀實體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經營管理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與生態管理相脫離,也就是不應該把生態環保評價排除在綜合業績評價范圍之外。補充環保層面的業績評價、選擇相應的評價指標,是對平衡記分卡的一種完善,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的優化、資源的合理配置、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