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三俊
上世紀80年代,強調企業的社會道德責任開始成為一種全球性社會運動,受到了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引起了歐美工商界的強烈反響。隨著我國加入WTO,近兩年來,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以外貿領域為發端,已經成為我國現代企業必須直面和應對的巨大挑戰。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由來與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psonsibility)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追求利益外,也應當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各方利益。縱觀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歷程,可以說,企業從產生開始就承擔一定的責任,并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一是上世紀30年代以前,即現代企業發展初期,企業的責任就是為實現所有者和股東利益賺取最大化利潤;二是上世紀30年—60年代,即現代企業形成時期,隨著股權的日益分化,企業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快速發展,在消費者主權運動推動下政府通過立法迫使企業對其顧客、貸款人、供應商等企業關聯者承擔更多更大責任;三是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現代企業的成熟期,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經濟環境問題所引發的環保主義運動蓬勃興起,迫使企業重新認識道德問題的重要性并逐步將環境保護作為企業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四是上世紀80年代至今,即現代企業的擴張時期,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使市場經濟規則和市場經濟內在基本矛盾—勞資矛盾一道播向世界各地,由此引發的一系社會矛盾諸如“貧富分化,社會窮困,勞工問題日益尖銳,勞工權益保障成為又一個世界性問題,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由此應運而生,并很快成為全球范圍內關注的話題”。
可見,企業責任經歷了最初的經濟責任并形成法律責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倫理責任與社會參與責任,構成了完整的企業責任體系。除法定義務外,社會責任作為人類發展的普遍化要求,在企業逐步認可和接受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諸如ISO9000、ISO14000和SA8000等全球通用的社會責任標準。
二、現代企業必須正視SA8000問題
社會道德責任標準,即SA8000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組織道德行為的新標準,是社會責任國際(SAI)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公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及世界人權宣言制定而成的,主要內容包括童工、強迫勞動、安全衛生、結社自由、集體談判權、歧視、懲罰性措施、工作時間、工作報酬及管理體系等9個要素。它以保護勞工權益為核心,旨在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條件,最終達到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作為一個通用標準,SA8000對我國企業而言,應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SA8000是國際貿易的新壁壘還是通行證。SA8000標準作為一種民間認證,要求企業賺錢的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如果企業不承擔,社會就要迫使它承擔,那么,它是不是一種新的貿易壁壘?縱觀歐美國家,在社會責任運動的推動下,迫于消費者日益增大的壓力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多跨國公司都紛紛制定了各自的社會責任守則,地區性、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行業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NGO)社會責任守則紛紛出籠。何以如此?一是由于發達國家將勞工標準與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掛鉤;二是消費者與投資者都非常關注跨國公司的勞工問題;三是大眾傳媒與NGO、社會公眾對勞工問題緊盯不放;他們分別用“良心購買權,良心投資手段,游行抗議方式”對跨國公司施壓。在當今國際貿易中,國際進口商要求生產企業遵循SA8000標準,跨國公司要求其供應商改善當地工作條件并實施以勞工標準為檢查內容的社會責任監督審核,對于我國出口企業而言,SA8000成為訂單附加條件已不再是個案。由此可見,SA8000確實具有國際貿易新壁壘的性質與作用。但是在WTO框架下將勞工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運轉的國際趨勢,專家們普遍認為它最終極有可能與ISO9000及ISO14000一樣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成為企業產品的“國際通行證”將是大勢所趨。
2、SA8000是大棒還是杠桿?SA8000進入我國公眾視野,是從2003年3月美國全國勞工委員會對16家產品銷往美國的中國工廠的調查開始的,結果發現,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基本上都無視工人權益,存在剝削現象。那么,SA8000對現代企業而言到底是大棒還杠桿?
SA8000社會責任標準作為一個新的國際貿易標準是發達國家新國際貿易保護的又一措施,強制推行有其不可否認的主觀動機。尤其是將貿易與勞工標準掛鉤的做法,就是以實施SA8000為名的貿易保護主義,對國內絕大多數企業而言,一旦被要求實施SA8000,則原有的競爭優勢將大打折扣或不復存在,但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是實施勞工標準。它所關注的問題正是我國企業在勞工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中國社會已開始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企業要想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像就必須盡早采取措施,改善勞工條件,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避免公司及品牌形像受損,爭取早日獲得認證,突破國外壁壘,以發揮SA8000的杠桿作用。
3、SA8000影響的是出口企業還是所有企業?目前在分析SA8000對外國企業的影響時,人們較多地將目光投向出口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認為如果歐美國家啟動SA8000機制,對我國的皮革、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造成巨大損失,對出口企業將產生嚴重打擊。不符合SA8000標準的世界工廠被取消供應商資格和SA8000認證高昂成本的雙重壓力,一方面導致這些企業陷入“認證危機”,另一方面伴隨成本的加大,這些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將不斷下降。這種分析是務實的而又不是全面的。必須清醒地看到,SA8000標準是普遍的,不受地域、行業、企業規模限制。作為一個通用標準,它不僅適合于工商企業,也適合于公共機構。必須清楚地認識到,SA8000標準更是中國企業和中國社會的內在改革及文明進步所必須的,是全球化條件下外在市場變遷趨勢的要求。
三、我國現代企業應對SA8000之策略
1、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SA8000作為一種最新的管理體系標準反映的是現代企業管理的趨勢,其核心是保護勞工權益。從這個角度講,它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有一致性。就SA8000的主要內容而言,它規定了企業必須承擔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承擔的“最低責任”,是落實以人為本發展觀的“起碼要求”。可見,只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確立科學發展觀,在追求生產效益的同時在環保與勞保上狠下功夫,現代企業就能夠以較快的速度和有力的措施按SA8000標準改善勞動條件,保證勞工權益,推動我國勞工問題的有效解決。
2、積極反對,做好SA8000認證準備工作。在經濟全球化加快、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面對SA8000的挑戰與壓力,現代企業只有早做準備才能避免在壁壘完全形成后的被動局面:一是全面了解和認真研究SA8000的內容及對企業的影響;二是守法經營,嚴格遵守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規范和已有的相關行業與工業勞動標準;三是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出口企業更應了解認證程序早日獲得SA8000企業標準認證。
3、把推行SA8000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杠桿。接受社會責任審核,完成SA8000達標,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勞動保護起步晚的世界工廠中的每一個現代企業而言,會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增加企業產品的勞動成本,降低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但縱觀當今世界,單純依靠低工資的勞動力降低成本參與市場競爭的做法,要么招致“傾銷之嫌”,要么惹來“血汗工廠”之禍。可見,對于現代企業而言,不是要不要遵守SA8000的問題,而是如何主動應戰、早日利用SA8000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依靠科學技術與現代管理,重新設計符合SA8000標準的管理制度與體系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安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