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 瑞

據報載,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60名學生在基礎醫學及法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的老師指導下,對100只青蛙進行了解剖。最后發現100只青蛙里有12只有一種比較罕見的寄生蟲,名字叫曼氏迭宮絳蟲的幼蟲裂頭蚴。幼蟲寄生在眼睛里,嚴重的可以引起失明;寄生在腦部可以引起癱瘓。醫學專家發現,現在生長危險寄生蟲的青蛙數量比10年前猛增了6倍。那么還有哪些食物或不當的飲食方法易得病?該怎樣杜絕寄生蟲入口?請看相關專家的解釋和建議。
對于愛享口福的人們來說,不少人把吃醉蝦蟹、啃青蛙、吞蠶蛹、生食蛇膽、生喝龜血等當成了時髦。很多老百姓正是因為缺乏寄生蟲病防治常識,只顧享受美味而損害了身體。
案例一:馮先生今年32歲,經常與朋友一起去酒樓吃特價的醉蝦、醉蟹。后來,馮某經常發熱咳嗽,有時胸痛、腹痛和腹瀉,腹壁的皮膚上還隆起了一個小包塊,這可嚇壞了他,趕忙到醫院看病。經醫院診斷,其患了肺吸蟲病。
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人體寄生蟲教研室黃瓊瑤教授解釋,肺吸蟲病主要由于生吃或吃了不熟的含有肺吸蟲囊蚴的溪蟹、石蟹或龍蝦而引起,馮某表現為胸肺、腹型和皮下結節;腦脊髓型的患者可有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甚至可引起癲癇、癱瘓、失語等腦組織受損的嚴重癥狀。也有一些患者吃了一些未煮熟或生的大閘蟹而患病,這類病例在上海和江蘇已屢有發生。
案例二:伍女士喜食蠶蛹,某天在進食一小時后突然出現惡心、嘔吐、眩暈、逐漸昏迷等中毒反應。經醫院檢查發現,伍女士所食蠶蛹中含霉菌、細菌、寄生蟲等。
醫生解釋,蠶蛹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它的保健功能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蠶蛹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造成食后中毒,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一方面健康的蠶蛹放置時間久了,其體內自然就有雜菌污染、繁殖、發酵、霉變,蠶蛹也就成了“毒蛹”。另一方面,某些蠶蛹本身即有一種由蠶卵、蠶糞傳播的變形蟲體病,帶有這種“先天不足”的蠶蛹被人食用后就會發生中毒反應。再有,有的蠶蛹中的霉菌、細菌、寄生蟲等生長繁殖已成氣候,經處理而“大難不死”。這些毒素將使蛹體蛋白變性,并分解產生毒素,一些人對毒素敏感性強,用餐前空腹,對毒素吸收得多,就會造成中毒。
另外,未熟的魚頭和動物內臟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寄生蟲,美食家們一定要小心。
黃教授談道,預防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關鍵是摒棄不良習慣,主要是飯前便后要洗手,不食生菜、生肉和生海鮮,養成吃熟食的習慣。吃涮鍋時也要將肉片徹底煮熟透再吃(至少煮兩分鐘以上)。
這與“食物講究鮮”并不矛盾。其實,食物講究鮮有利亦有弊。利者,食品新鮮,沒有發生變質腐爛,致病微物質未生長繁殖和分解毒素,不容易因食物引起細菌感染、細菌性食物中毒,或食物中亞硝胺等其他有毒成分對身體造成危害。此外,由于食物新鮮,烹調時,用猛火快炒,其中的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礦物質受破壞及損失較少,有利身體健康。弊者,因為食物在烹調時,溫度和加熱的時間均未達到殺死致病生物的要求,尤其以求生求鮮者更甚。存留在食品上的細菌、寄生蟲卵或幼蟲,沒有受到有效的破壞和殺死,隨食物經口進入人體就會引起疾病,甚至導致傳染病傳播。食物不熟,營養物質未分解,不易消化吸收,人的胃腸不能適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腸炎等。因此,食物切勿求鮮而吃生。
此外還要注意分開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案板與器皿;不要貪吃蛙肉(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青蛙是保護動物,也不應濫捕濫殺);醉蝦蟹吃前一定要腌制徹底。
針對偏嗜動物內臟患病的情況,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佘銳萍教授談道,目前可以減少吃到不衛生肉制品的主要方法就是不要偏食,要讓自己的飲食結構盡量豐富,不要認準了一樣猛吃,以免某種肉制品中的有害物質在體內積蓄而影響健康,人們應到正規經營場所購買經過衛生監督部門檢驗的肉制品,還應注意不要總買現成的熟食,最好買新鮮的原料自己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