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苦中成長
◆ 崔鶴同
她是一個命運不濟的人。大學畢業后,靠打零工糊口。一次,她去曼徹斯特尋找大學時的男友,卻未能找到,只好乘車返回倫墩。當她看著窗外那可憐的、黑白花奶牛時,她想到有一列火車載著一個男孩去巫師寄宿學校的情景。突然,一個靈感一閃:一個小男孩在得到魔法學校邀請前,也不知道自己是個巫師。為此,她浮想聯翩,興奮異常。
回到家后,她迅速潦草地把在火車上想到的寫在一個廉價的小本子上。很快,這樣的小本子就裝滿了一鞋盒。這時,她大膽地決定,要寫書,要寫成7本書!雖然她還是個未出版過任何作品的人。
后來,她被丈夫拋棄,帶著出生僅4個月的女兒去了愛丁堡,在妹妹的幫助下,靠政府的租房補貼租賃了公寓的一間臥室,她便在廚房的桌上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的手稿。妹妹對她的作品大為贊賞,這給了她很大的鼓舞。
就這樣,1997年6月26日,她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了,一問世就引起了轟動。她就是暢銷書科幻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作者英國的JK·羅琳。接著,她先后于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3年陸續推出了這個系列小說的后四部,她預計還將完成第6、7部的創作。隨著系列小說的發行,一股“哈利·波特”的熱潮在全世界迅速生成。至今,她的作品已被譯成60多種語言,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銷2億多冊。她被英國女王伊利莎白授予帝國勛章,美國《財富》雜志曾評選她進入世界百名財富排行榜,她的收入僅次于飛人邁克爾·喬丹。
羅琳成功了,她最愛說的話就是:“人生就是受苦。”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是的,把痛苦當作一種營養,去澆灌堅韌與執著,人生之樹就一定會茁壯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不能彌補的遺憾
◆ 陳 嬋
手指裂開了,一陣鉆心的痛,我用嘴輕輕地吹著傷口,找來創可貼繞著裂痕一圈一圈地把它包得嚴嚴實實,但被擠壓的傷口越發讓我疼痛不已,用力甩著手,猛然間頭腦中浮現出一個鏡頭,那是一雙手,一雙布滿了皺紋的、蒼老的手,一雙艱難的把五個子女拉扯大的手,一雙由于長時間在冷水里浸泡十指開裂貼滿了粗糙膠布的手。我似乎正看著那雙手在冷水中不停地洗著菜、搓著衣!那是我鄉下奶奶的手。一剎那間我突然體會到了一種心的悸動……
任性的我常說“那雙手”是“老古董”,說她封建跟不上時代,說她嘮嘮叨叨老是這兒痛那兒疼,說她太脆弱老是為以前的事情掉眼淚。我尤其不喜歡奶奶在我面前無數次地說起她的母親——一位纏足的老太太,她常常為有一次沒有幫患關節炎的母親盤發髻而悔恨得失聲痛哭,記性不好的奶奶不記得她的這個故事已經在我們面前說過多少次了,但我還很清楚地記得她每次一提到這事就會傷心不已。我很難明白這種哭到底意味著什么,所以在她傷心的時候我總是盡可能快地走開,有意無意地回避,為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煩惱。直到這一刻我才突然懂得,原來這種痛苦包含著她怎樣深切的愧疚和懊悔,包含著她一生的遺憾,因為她再也沒有機會彌補——她的母親在一個毫無征兆的冬日悄然而去。
我突然有了某種恐懼:幾年或者十幾年以后的某天,奶奶也會離開我們,也會讓我再也沒有為她做一點什么的機會,我急忙撥通了家里的電話,已經好幾個月都沒向家里打電話了,“嘟……”
“喂,誰呀?”奶奶的聲音。
“奶奶,是我啊!奶奶,你身體還好嗎?這么冷的天,你洗碗時記得加點熱水啊,要不你的手指又會開裂的……我過幾天就回來。”一向不耐煩電話里匯報情況的我第一次變得那么婆婆媽媽,我甚至耐性極好地聽奶奶說天冷要加衣服啦,飯要吃飽啦,沒錢用了告訴家里啦等等。 慢慢長大的我,似乎已能體會到長輩生活的辛酸,我經常會想起奶奶那雙開滿裂痕的雙手,會想起她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也會想起爸爸日見日多的白發和媽媽眼角突然多出來的魚尾紋。他們從來都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受那么一丁點兒的委屈,而把“委屈自己”當成是一種快樂。而我們做兒女的卻沒有去考慮過他們的感受,甚至從來就沒有在意過他們也會有煩惱,也會有脆弱,也會需要愛、溫暖和心靈的支持。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許只要兒女的一聲問候,幾句安慰的話語就會給予他們最大的寬慰和力量。我們為什么不能盡可能將耐心、關懷和愛多一些給家人呢,多一些默默陪伴他們的平凡時分,多一些心靈相偎的細節。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旦失去,我們便永無彌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