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賢
2002年9月30日在北京全國農業(yè)展覽館開幕的“豐收:當代藝術展”,是農展館第一次舉辦的藝術展,同時又是1989年“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以后在北京的國家展覽館第一次舉辦的大型當代藝術展。這次展覽在學術方面以及經濟運作方面提供了一些經驗,具有較特殊的意義。
“豐收:當代藝術展”是中國山東棲霞蘋果藝術節(jié)的主要展覽,主題是農業(yè)、農村、農民。但它不是去刻畫農村和農民的形象,而是關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農業(yè)、農村、農民的變化過程,試圖給予更深的闡釋。
2002年初夏,中央電視臺7頻道廣告部主任、山東省政府旅游顧問張仁平先生找我談棲霞蘋果藝術節(jié)的設想及“文化農業(yè)”、“情感農業(yè)”的概念。當時的想法是:在農展館一號館六個展廳,各做一個門類藝術的展覽,都是關于蘋果的展覽。如一個展廳展示的都是關于蘋果的繪畫,在另一個展廳里朗誦關于蘋果的詩歌等。我則建議一號館六個展廳集中做當代藝術展,張仁平也覺得這樣做更合適。
誰知天有不測風云。2002年夏天,棲霞遭災,蘋果大面積減產,棲霞蘋果節(jié)的籌備工作也只得停下來。7月底,張仁平再次找到我,說棲霞市的王書記很有魄力,力排眾議,決定辦棲霞蘋果藝術節(jié),藝術節(jié)時間是2002年9月30日至10月 4日,要求盡快提出當代藝術展的策展方案,并保證給藝術家充足的經費。《犀銳》第1輯江資的文章說:“作為贊助單位的山東省棲霞市政府,原來并沒有打算出資來贊助這么一次當代藝術活動,因為2002年遭災,作為蘋果之鄉(xiāng)的棲霞市蘋果普遍減產,果農交不出收成,棲霞市遇到了財政困難,不得已的情況下向山東省政府請求幫助,經山東省旅游發(fā)展顧問張仁平建議,以舉辦‘中國山東棲霞蘋果藝術節(jié)為由,利用藝術界名人的知名度和新聞效應,為當?shù)匚赡艿耐顿Y為出發(fā)點,作為權宜之計,最終棲霞市政府決定出面、出資,投入財力、物力來操辦這次藝術活動。”此話有誤——棲霞受災后,據(jù)說大部分市領導不同意搞原來商議的蘋果藝術節(jié),只是王書記堅持藝術節(jié)才得以操辦。
正當“豐收:當代藝術展”開始籌辦時,高名潞從美國回北京,為“墻”當代藝術展挑選藝術家。我告訴名潞:“豐收:當代藝術展”可能會很有意思,很希望他來策展。并說明由于不是和專業(yè)的美術館合作,會有很多不規(guī)范的地方,再者就是時間很緊,只有四五十天的籌備時間。高名潞考慮之后,覺得放棄展覽有點可惜,還是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做一個高質量的學術展覽。于是,我們到農展館看場地,又和棲霞市有關領導開了幾次會,確定了展覽方案。這次展覽邀請的藝術家有徐冰、黃永砅,顧德新、汪建偉、戴光郁、展望、宋冬、尹秀珍、鐘飆、李占洋、陳曉云、陳秋林等,他們中既有在國際藝術界頗負盛名的藝術家,也有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知名藝術家能使主辦方對展覽質量放心,年輕藝術家則給展覽帶來一種活力。
回憶起展覽的全過程,有些零碎的感想,特記錄于后。
我們策劃這次展覽除了關注學術性外,還想探索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經濟運作的問題。國內的當代藝術展覽的經費相當困難,不像國外的展覽有基金會扶持。那么,由地方政府主辦的大型活動或企業(yè)的資金來支持當代藝術展覽,不失為一種可以考慮的選擇。這恐怕是今后中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狀況。當然這類展覽可能不很正規(guī),操作上沒有既定模式。我當初擬了“豐收:當代藝術展”的策劃書,包括藝術家材料費、展覽組織費、宣傳費、畫冊印刷費預算等。主辦方同意付藝術家材料費,其余幾項就劃掉了。大概是蘋果藝術節(jié)宣傳工作由主辦方組織專人負責,所以不要我們做。至于策展經費方面,國內的策展費很少甚至沒有(如2001年我為某城市策劃展覽,主辦方擬付給我策展費人民幣5000元,又感到太高,問中間人能否減少些),而張仁平為展覽拉資金,付出大量心血,他自己分文未取,因此在策展費組織費方面,我也就沒再堅持。國內外很多展覽,展覽組織班子的機票、旅館費、辦公費等費用遠遠超過付給藝術家的材料費制作費,我們則是首先保證藝術家有足夠的經費,這也算是一種中國式的當代藝術展覽操作模式的探索吧。關于策展人、藝術家和主辦方如何互動,感觸頗多,很有必要專門討論。
雖然中國有上海雙年展、廣州雙年展,規(guī)模不小,十分熱鬧,但那不在北京。北京在這之前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當代藝術展,很多當代藝術展都是地下的、小規(guī)模的展覽。“豐收:當代藝術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一次在北京舉辦的大型當代藝術展,參觀者除專業(yè)圈的人士外,還有大量的社會各界觀眾。因為是“第一次”,如果順利展出,對今后在首都搞當代藝術活動很有好處,如果展覽失敗,會給北京當代藝術展投下濃重的陰影。再有,棲霞市政府是在當?shù)亟洕^困難的情況下辦這個展覽的,如果展覽被封殺,我們實在對不起棲霞市的農民弟兄。考慮到當代藝術展常在開幕前被封殺的情況,我們操作時較為謹慎,不敢太早發(fā)布消息,避免意外。在開展的前幾天,我們才在《美術同盟》網(wǎng)上發(fā)消息,同時給朋友們打了一圈電話,打印了一份有策展人及參展藝術家名字的邀請函,傳真給一些朋友。整個棲霞蘋果藝術節(jié)印了宣傳海報及入場券,“豐收:當代藝術展”也就沒再印刷正式的海報入場券。但盡管小心,還是有點波折。9月29日先行審查的農展館某領導等人認為李占洋的雕塑《人間萬象》表現(xiàn)歌頌了“三陪”、吸毒等丑惡現(xiàn)象,李占洋聞訊后用黑卡紙將其中一組雕塑遮擋住,總算平息了風波。
農展館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國慶十大建筑之一,198'7年曾準備在這里舉辦首屆中國現(xiàn)代藝術展,后因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而使展覽流產。拖了近兩年,1989年2月5日現(xiàn)代藝術展才在中國美術館開幕。15年之后又在農展館舉辦當代藝術展,這也許是一種歷史的緣分。作為一個現(xiàn)代農業(yè)展覽館,它的建筑形式是復古式的,曾受到建筑專家的批評。但是,經過40多年的風風雨雨,它的形式已積淀為一種符號,記敘著中國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過程。50年代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也成為一種歷史的記憶。它巨大的展覽空間,比中國美術館更適宜展覽當代藝術作品。這次藝術家的作品與展覽場地結合得很緊,大尺度的作品征服了大空間,這在中國的展覽中是較為少見的。中國很多展覽和特定的場地沒什么關系,缺乏展覽設計,這次展覽重視空間設計的做法或許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