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旭紅
黃樹則老人有詩:“到老更慚知識淺,余年應是讀書時。”這兩句成了我老而好學的座右銘。古人讀書有三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者歲之余。”他們惜時如金,抓緊時間學習,值得我們效仿。當我們離退休后,擁有了大量的空余時間學習,怎能荒廢呢?
老人學習與青年應有所區別,青年人學習是為了求知、深造、成才、立業,必須嚴于治學:苦讀、精研、創新、應用;老人學習側重于求知、求樂、求健,可以隨便一些、輕松一些,不必趕任務、超負荷,影響健康。
老有所學是老人健康向上的表現,好處很多,我個人覺得有“三樂”。一是獲得知識之樂。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博古通今,洞悉世事,明察問題,知情達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計較,修身養性,品德高尚,保持晚節。二是獲得健康之樂。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怡情益智,凈化心靈。書猶藥也,可以醫愚治病,讀一本好書,勝于請一位良醫。書中藏有“智慧果”,也有“長壽術”,教你科學養生,常讀書,胸懷廣,腦子活,志不衰。三是激發寫作之樂。我常年迷戀于書報,寄情于筆端,在讀書過程中開闊視野,擴展思路,激發寫作欲望,捕捉寫作靈感,為寫作開路。每有所悟,就隨手記錄下來,把思想火花留下,然后搜集素材,提煉主題,謀篇布局,樂以成章。讀書與寫作聯姻,知識與健康共進。
我離休后,讀書多了,動筆也勤了,在全國報刊上登稿800多篇,有的文章還得了征文獎,紅彤彤的證書映襯著晚晴,我體味到讀書寫作是“甜蜜的事業”。“閑居足以養氣,至樂莫如讀書”。老人應利用有生之余年,多讀些好書,養浩然之正氣,發余熱之潛能,樂于奉獻,增添人生價值。愿更多的老人以讀書為樂,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