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凱
當今,在大力倡導心身健康和精神衛生的時代,令人遺憾的是,社會上對精神病的誤解未見消減。根據國內外大量的報道,精神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與早期發現及全程治療密切相關。對精神病的誤解,一直阻礙著患者接受治療和預防復發。更有甚者,由于不正確的對待及世俗偏見,致使患者恢復正常后,仍在求學、求職、住房和社交等諸方面受到影響和歧視,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這種狀況使得患者的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迫使一些患者回避社交活動,趨向退縮狀態。
我們應如何減少和扭轉對精神病的誤解呢﹖
1. 加強精神衛生的科普宣教工作
長期以來,舊的觀念使人們對精神病有許多荒謬無知的認識,并將精神病與巫妖惡魔相連,以至當今在一些閉塞、偏遠地區,有些精神病患者不是去看醫生,而是求巫醫、神漢。
在一般人群中,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非常多見。我們要加強正確的宣傳教育,使大家了解精神分裂癥或情感性精神病同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一樣,都是常見病,應受到同等對待。病人應盡快到醫院找??漆t生診斷和治療。
2. 精神病要列入綜合醫院的工作范圍
綜合醫院應包括精神科,可是國內絕大多數綜合醫院未設精神科。原因何在﹖據說是設精神科會干擾綜合醫院的安寧,會“天下大亂”。目前,不僅國外,就是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除專門的精神病院外,綜合醫院都設有精神科,這些醫院天下大亂了嗎﹖
對國內不少綜合醫院進行的調查表明,有相當例數的精神病患者會在綜合醫院門診就醫。對此,有人認為設置心理咨詢或醫學心理門診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因為精神病學不是心理咨詢,也不是醫學心理,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科,精神病學不能被取代。試問,沒有受過精神病學專業培訓、缺乏治療實踐的醫生,能正確診斷精神病并給予患者規范、系統的治療嗎?這必然讓患者在門診轉來轉去,貽誤診治時機。
3. 患者要樹立信心,精神病是可治的
由于精神藥物發展迅速,有的患者可恢復到很好的程度。如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就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經過治療,他的病痊愈,他本人還獲得諾貝爾獎,影片《美麗的心靈》講述的就是他的經歷。這一實例不僅大大鼓舞了精神病患者,也對扭轉偏見大有裨益。何況,目前的治療與上世紀30年代已是不可同日而語了。作為患者,應樹立信心,積極進行全程治療,爭取良好的治療結果,自然會減少他人的歧視。
4. 重視精神病學的教育
現時我國綜合醫院的醫生對精神病的識別率很低,容易發生漏診或誤診,應加強精神病學的繼續教育,提高對精神病的識別,這一點對所有醫生都是重要的。我們要繼續努力,達到我們的重要目的——消除偏見,鏟掉對精神病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