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群等
同題報道 制勝五招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各媒體紛紛特派記者趕赴酒泉發射基地,并在前期資料收集整理和人物訪談上做足了準備。對于"神五"這條大魚,各媒體都拿出了看家的策劃本領,欲在競爭中略勝一籌。所以,"神五"雖是同題報道但仍異彩紛呈。筆者選取了《中國青年報》(下簡稱《中青》)、《武漢晚報》(下簡稱《武晚》)、《楚天都市報》(下簡稱《楚都》)和《南方周末》(下簡稱《南周》)四份報紙作為樣本,分析了它們在同題報道中是如何"存同求異"的。
一、模塊延伸,抓到獨家
同題情況下,抓到獨家,難上加難。同題新聞事件結構相對固定,其中每個層次可以稱為一個模塊。如"神五"報道中涉及的有人員模塊、"神五"模塊和場域模塊。在人物模塊中又以"楊利偉"為核心分為家屬模塊,航天任務指揮、服務人員模塊以及相關專家模塊,對這些模塊報道側重點的不同以及延伸程度的不同,決定著報道的平凡與獨特。
《楚都》的《航天家屬:大漠深處的紅玫瑰》是獨家的。它在關注英雄父母、妻子的前提下,進一步描摹了航天家屬作為一個整體艱辛而執著的生活狀態,使這個鮮為人知的群體矗立了起來。它不像其他媒體一樣僅僅把目光集中在英雄的父母兄弟和妻子兒女身上,而是對"家屬模塊"進行了延伸和重新整合,發掘出了新的視點。《南周》的"專訪中國預備航天第一人(注:吳國俊),解密三十二年前飛天夢想"是獨特的,因為它用矛盾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在成功的喜悅中,感受到一代老航天人的遺憾和默默奉獻。《南周》的報道提到吳國俊給這次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寫了一封信,但對信的內容只是進行了概述,并沒有刊載原文。《中青》讓人驚喜地刊出了原文,讓我們看到一位抱憾的67歲老少將的勉勵和自豪。《中青》的《飛天國旗不尋常》更是可圈可點,它用獨特的眼光瞄準了宇航員所帶的國旗,敏銳的目光伸到了模塊延伸的更細微處。
二、新聞本地化,擊中認同感
作為地方性晚報和都市報,《武晚》和《楚都》都在全國(國際)新聞本地化上下足了工夫,以尋求地域認同和文化認同。《武晚》推出了《湖北出了個準飛人:聶海勝》(候補宇航員之一,湖北籍)的整版;以《飛船'武漢造'廠家:我們感到驕傲》為題介紹了為飛船提供電子元件和搜救系統的武漢公司,《駐漢某部搜救'神五'紀實》也成了報道熱門。三個報道中"湖北"、"武漢"頻頻出現,靠地緣拉老鄉的熱情可見一斑。
《楚都》則專門策劃了"飛天夢圓·湖北"版塊,除了對聶海勝和參與飛船制造的武漢企業做了充分報道外,還對參與"神五"發射研制的湖北專家做了報道,所用標題《屈原后人,問天再無浩嘆》及《巡天遙看荊楚如此多嬌》更是搬出了歷史名人和厚重的荊楚文化坐鎮,相信湖北、武漢讀者(該報的主要銷售市場)讀起來一定會興趣盎然。于是,發生在遙遠西安的事件就這樣在"荊楚"、"武漢"等自己地盤上和"屈原"等自己的老祖先中進入了市民的內心。
三、新聞掛靠,巧借余熱
16日、17日是"神五"報道的"爆炸期",隨后開始零零星星,繼而銷聲匿跡。《楚都》就懂得如何"巧借東風"。18日,該報對《楊利偉細說飛天21小時》做了強勢報道,而緊接正下方則配圖做了《民航學院首招女飛行大學生》的報道。25日,《楚都》在頭版做了《襄樊產出全球頂尖級的火箭彈射座椅》的新聞,并配有噴出濃重煙霧的運行中的火箭圖片。在"飛行"、"火箭"、"煙霧"這些敏感字眼和視圖中,兩則新聞輕松地搭了一趟"神五"的便車。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神五"人氣提高回頭率的并不只是具有關聯性的新聞,一些專版和廣告也趁機"揩油"。17日的《武晚》"女人周刊"中用《遨游太空的女人們》為題,介紹了占據世界第一的幾位太空女性。更有意思的是,海爾用《南周》豎1/2版做了"海爾愿與祖國一同越飛越高"的形象廣告,蔚藍色的太空,閃耀的星座旁分別注釋著我國航天事業的標志性事件。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在其他報紙的正文中都有論及,而《南周》僅在廣告中刊出,顯然它被作為了新聞信息的一部分。海爾"真誠到永遠"的一貫作風,加上《南周》厚重的詩化語言,真是水乳交融。
四、逆向思維,叩問"冰點"
"神五"飛天,舉世矚目,全國人民在狂歡中陶醉。做過如此大規模的戰役性報道,舟車勞頓的各路媒體兵馬也終于可以松口氣了。《中青》卻再接再厲,從熱點中扒到了"冰點",來了個乘勝追擊。21日,該報以《最機密的保險合同泄密》為引題,《楊利偉高額'飛天險'買單者另有其人?》為主題披露了中國人壽為楊利偉下了500萬元人民幣的高額保單,并披露了航天事業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各自的人身保險費數額。這無疑是在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讓讀者得到了意外的收獲。該報同日在《科普書籍銷售翻番,航天員食品比比皆是,各色商標搶注不已--沾上'神五'、'楊利偉'就來錢》的報道,分析了航天商品熱銷和商家搶注商標的現象。
催人警醒的是《中青》刊發的《在月球上能看到長城嗎?》的稿件,這篇評論文章從記者和楊利偉的問答開始。記者問:"在月球上能看到長城嗎?"楊毫不遲疑地答:"看不到。"楊的回答已經讓習慣了以此為驕傲的中國人感到尷尬了,但作者繼續從科學上論證了它的不可能性,然后提出了"尊重科學事實"和"民族自豪感"的關系問題。無疑,發出不同聲音是需要勇氣的,《中青》在人們酒酣之際潑冷水的做法,也反映了它非凡的否定精神,從而在"神五"報道末期獨樹一幟。
五、媒體聯動,共享資源
"神五"報道中地方報紙媒體普遍采用了與電視臺聯動的做法。這讓報紙媒體有效地揚了長避了短。《楚都》在17日刊發了與央視《東方之子》同步的文字報道,用報紙擅長的語言方式將《楊利偉細說飛天21小時》永久地記錄了下來。另外,《武晚》17日也與央視《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現場直播》節目聯動,用富有現場感的文字記下了載人飛船從誕生到成熟的艱辛歷程。"神五"報道中,媒體聯動的方式多出現在地方性報紙媒體中,這有效地擴充了地方報紙的信息來源和信息容量,將原來處于競爭地位和其他媒體放置在合作的關系上,實現了資源共享。
"神五"這一同題報道的實踐給了我們可資借鑒的經驗,但也暴露了它們共同的缺陷。就場域模塊來說,它應該包括以航天基地為中心,輻射到宇航員的家鄉、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全國人民及商業機構等五個模塊。前三個場域都被媒體之濃墨重彩,"全國人民"模塊中大學生和市民這兩個延伸模塊也出盡風頭,但遺憾的是沒有一家報紙出現少數民族、農民、打工者等相對邊緣的群體,只有《武晚》刊登了一個街頭百姓圍在小賣部里看電視直播的小圖片。另外"商業機構"這一場域也被冷落了。實際上在"神五"發射現場就賣有"首日封、紀念服裝、神舟五號模型、甚至還有'神舟'牌香煙"(據《武晚》),但只是一筆代過,至于更深層的商業方面的報道只在《中青》后來的"飛天險"和"商標搶注"中有所反映。"邊緣群體"和"商業報道"的缺失無疑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
重大事件報道中的“人情味”
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是我國航空航天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全中華民族值得歡欣鼓舞的一樁喜事。從中央到地方,無論是報紙、電視、網絡,各種媒體都對此盛事進行了及時、全方位的報道。當然,媒體報道單有"量"的轟炸是不行的,內容的安排也需要下工夫。分析一下此次媒體報道的內容,我們能夠從中發現一些特點。
一、提前報道+后續跟蹤,整個事件的報道流程完整,節奏分明。
以往一般的重大事件報道,往往是從事件發生之后才開始。而此次,我們看到,在飛船發射時間表定下之后,各媒體就開始圍繞"飛船"這一中心話題開展了相關的報道,如《北京青年報》早在10月11日就登載了《我國下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報道,將受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神五"這一事件上來。《環球時報》也登載了《我在飛船發射基地》等相關報道,以第一人稱較為平實地記錄了發射現場的情況,讓讀者開始慢慢了解和走近"神五"這一重大的科技事件,從而不至于在發射成功讀到相關報道的時候有突然和驚異的感覺。而這一時期最熱門的話題,即"中國太空第一人"的"人選之謎"更是調動了廣大受眾的熱情,如在網絡上就掀起了對人選,進而對整個載人計劃的討論熱潮。至于后續報道,更是配合發射后各項事宜的安排,一直持續了下來,截止到11月初,還有關于飛行員楊利偉訪問香港的熱點報道。整個長達半個多月的報道過程有張有弛,節奏明確,確保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從報道的內容上來說:不再僅僅強調政治意義,角度多樣,尤其注重"平民"視角的發掘。
"神五"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充分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活力,它不僅僅是一件科技盛事,更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和影響。因此,對這方面的強調是應該的,更是必須的。各大媒體的報道和評論都忠實地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如果僅僅強調政治意義,就會使得角度單一,內容單調,必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而這次各媒體關于"神五"專題的報道,則涵蓋了不同內容和不同深度,滿足了不同層次受眾的需求。
對于一般的讀者和觀眾,有淺近的報道。"神五"發射,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中間牽涉到的科技知識必然不少。但對于一般的受眾,這些科技背景可能會比較枯燥和難懂。那么就需要記者扮演"科普"者的角色,用具體和較有趣味的語言描繪相關的科技成果。如《新華每日電訊》僅16日當天一個版面上就有《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間最大的載人飛船--飛船系統總設計師解讀"神舟"》、《三種模式保證航天員逃生》、《太陽帆板:飛船發電站》、《"長征"二號f型火箭:首次采用55項新技術》,都是化科技常識為趣聞的報道,普通受眾也不難接受。《青年參考》10月21日也有特別報道《神舟改變我們的生活》,將航天事業同老百姓的生活正式聯系在了一起,讓普通讀者能夠覺得溫馨、可讀。此外,所有的媒體都很注意生活化細節的挖掘,《環球時報》在神舟著陸當天就有《吃飯睡覺感覺良好,拍照通話樣樣順暢--楊利偉太空21小時》的特別報道,其中充滿了細節的描寫,"太空人午餐內容","楊利偉姐姐回憶弟弟小時候的生活細節"等都能夠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和注意。
而對于希望得到較深層次訊息的受眾,則有深度報道和評論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且可貴的是,這些評論不光是一味叫好,也有冷靜的思考。在保證積極導向的基礎上,設置比較客觀冷靜的分析、爭議,才是真正做到了"貼近實際",同時也深化了主題,而不至僅停留在了"描繪熱鬧"的層面上。如《青年參考》10月16日的《神舟,你有多少含金量》、《經濟觀察報》10月17日的分析文章《航天企業融資路徑單一》、Tom網站10月17日的《神舟專家稱我國現階段的航天技術與美俄相差20年》等,都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三、打破以往事件報道中塑造"群像"的慣例,刻畫了明星人物楊利偉。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事件報道中,"事"是中心,"事"中的"人"是輔助,為了不喧賓奪主,往往要求對"人"的刻畫采取"群像"的方式。而此次報道顯然不同,很明顯,飛行員楊利偉成為報道中最大的熱點,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明星人物。
無論是飛船升空后楊利偉在船體中同地面和家人的通話、在飛船中的吃飯,還是飛船勝利返回后楊利偉出艙的第一句話及他的感想;甚至楊利偉訪問香港同成龍合唱《男兒當自強》,這一切都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種英雄式的刻畫,凸顯了事件中"人"的因素,使得客觀的事件顯得生動、深具人情味,不但不會沖淡"神五"的主題,反而能夠用"人"的主題貼近讀者。而楊利偉作為整個報道的中心人物,更是充當了線索的作用,引領和連接起眾多重要事件。
思接萬里 運情入文
"神舟"壯飛,舉國同歡,世界沸騰。中國在人類航空史上攀升到了新的高度、新的起點。對此,各媒體密切關注,記錄這一曠世飛天奇景。在新聞絢麗繽紛的天地里,其標題制作以奇異的風采展現了獨特之美。本文試從五個方面進行一番初步的探析。
一、聚焦飛天盛況揮灑豪邁激情
①沖出九天外
(新華社酒泉10月15日電)
②驚天一嘯千年夢圓
(2003年10月16日大眾日報)
①題,拔地而起的"神舟"五號飛船似裹挾雷霆萬鈞之力,沖破重重阻礙射入茫茫太空,其颯爽英姿和豪邁氣勢陡然逼向人們的眼簾。這里,九天既是指天的極高處,更喻指我航天人所追求的科技新高,喻指中華民族所要攀升的新高。②題,"神舟"五號飛天標志著中華民族探索太空千年夢想的實現,當然"驚天",而一個"嘯"字,筆力如神龍游空,該掀起多少潮頭和波瀾,寫盡飛船直刺蒼穹之凜凜風姿,極是撼人心魄,讓人油然感奮。
二、黨的光輝情暖祖國之愛意濃
①曹剛川與航天員進行天地對話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②這里是祖國溫暖的懷抱
(10月16日解放軍報)
①題表現的是,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曹剛川與正在太空飛行的楊利偉進行實時通話。天地之間相距可謂遠矣,但黨的關懷卻情滿千里萬里,高遠與親近相諧和的"對話"一再表達著暖身貼心的牽掛和呵護。從發射到圓滿返回,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傾注了極大的關切,新聞報道中多次在標題中加以強調。②題的著眼點是內蒙古中部地區那片草原,作為"神舟"五號的返回地點,有著特殊的意義--祖國母親渴盼擁航天驕子入懷,含有多少深情多少溫暖。
三、情聚依依送行恣意歡欣相迎
①目擊飛天勇士出征
(新華社酒泉10月15日電)
②十三億人看見你回家
(10月16日南方周末)
①題中,"目擊"一詞包含著對我國首次載人飛天壯舉的異樣激動,激烈的心跳、時時屏住的呼吸、忘記了眨動的眼睛,無不緣于情感之至殷至誠,而這些,都是為了讓難得的見證記錄不遺漏纖毫。②題,數字入題,表明了所有的中華兒女都在翹首期待,敬仰、急切之情層層疊疊地形成排空之勢,接航天勇士凱旋的人們該是多么歡欣雀躍,就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了。
四、追蹤航天英雄真切貼近體驗
①中國人從太空問候世界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②我看到咱們美麗的家
(10月16日北京青年報)
①題中,楊利偉從太空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問候"既代表了楊利偉本人,也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友善和愛意。標題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人們好似聽到了如在耳畔的親切問語,好似看到了楊利偉那微笑的面容。②題,表現了楊利偉對美麗地球的熱愛和贊嘆,極易引發人們的共鳴。此類標題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是,讓人們對航天英雄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宛如感同身受。
五、記錄團結協作傾聽交響樂章
①天地一線牽"神舟"
(10月16日解放軍報)
②于志堅:為載人飛船編織測控網(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①題,"牽"字精警,"牽"字傳情。擔負測控通信任務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探測出的是一幅貫通"天上人間"的科學測控圖景。"神舟"飛翔到哪里,接力深情、迢遞扶搖而上的測控人的心就相伴相隨到哪里。②題刻畫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于志堅的形象。"編織"一詞,極言嚴細、認真,百密而無一疏。兩則報道選取的都是幕后英雄--為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的部分群體和個人。標題中并未出現直抒情感的詞語,但透過客觀描寫,人們自然會對幕后英雄不可或缺的奉獻產生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