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厚重河南》是《大河報》的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專版,創刊于2002年12月2日,其前身是該年11月4日創刊的《鄭州解讀》。《厚重河南》是《鄭州解讀》在全省范圍的擴展與延伸,在這里談《厚重河南》亦包括了前期的《鄭州解讀》。《厚重河南》從創刊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普遍認可和歡迎。2003年9月,應廣大讀者的要求,《厚重河南》已結輯出版兩卷,且銷勢不錯。作為一個述史版,《厚重河南》如此受歡迎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它的寫作方式給廣大讀者所帶來的閱讀愉悅。在下面的篇幅里,筆者就嘗試著對它的文體作一分析。
一、給歷史以新聞的觀照
《厚重河南》是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版面,但它在展現歷史時采取的不是對史學家的史料的簡單復制與粘貼,而是由記者親自跑到歷史的現場去感受,去采寫,它是記者眼中的、手下的歷史,而不僅僅是史學家的歷史;它是由新聞人采寫的、以新聞的視角、新聞的手法表現的歷史;它是歷史,但它又具有了新聞的價值。具體分析《厚重河南》的新聞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由記者親自去采寫信息。這在每一個主題中都有清晰的體現。例如:1.體現在大標題中的"訪"字,《踏雪尋訪博古城》、《冬日尋訪墨子故里》、《探訪鄭州老墳崗》、《叩訪朱仙鎮》等;2.體現在文章中作者對在某時去了某地的交代上,"深秋時節,沿著商代古城墻,記者實實在在地走了近似正方形的一周……"(《商都夢尋》);"采訪'杜康',正值三夏大忙……"等。(二)由現實景觀切入歷史。《厚重河南》對歷史的展現采用的不是直接進入遠逝的歷史的方式,而是由歷史遺留下的現實景觀作為切入點,由作者親赴歷史現場,在對現實的采寫感受中逐漸地深入歷史,而有關現實景觀的信息本身就是新聞,比如在《從廚師到名相》中有關伊尹祠現狀的一段描寫:"眼前伊尹祠規模不大,正殿5間,東西兩配殿各3間,前門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內瓦礫遍地,凌亂的蒿草一米多高,一棵老梧桐下的落葉在腳下沙沙作響。整個祠堂灰瓦灰墻的色調暗淡,屋頂滿是枯葉,正殿后墻坍塌,失去支撐的屋脊也塌下一邊。陪同記者的姬朝武老人,退伍后……前不久,他聽人說在一條水渠的下面,有一塊關于伊尹的清代石碑,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老人一合計,每人出200多元錢雇農民把石碑給挖了上來。"伊尹祠破敗不堪的現狀及新挖掘的石碑都是為廣大受眾所不知的新鮮信息,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三)用新聞的手法表現歷史。《厚重河南》在展現歷史及獲取信息的方式上,很多時候采用的是新聞的手段。比如,通過who、when、where、what四個w展現信息,"2003年春節前夕,記者來到嵩山紙房鄉龍頭村空桑澗旁的伊祠……"(《從廚師到名相》);"幾天前,我們步行來到熊兒河橋上,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新的南關大街已露雛形,但橋下仍是記憶中的臭水溝。一個閑坐在這里的老太太聽說我們問熊兒橋的情況……"(《尋古問今鄭州古橋》);通過采訪獲取信息,"據王宴春老人講,吹臺西去300米外的繁塔……"(《禹王臺下話古今》);"第二次到崗李村,見了崗李村的李杰三老人。他說,崗李村是從山西陽城縣遷來的……"(《古滎陳跡思古風》);"當地的同志說:'如今的梅林鋪村早已沒有梅林了……"(《踏雪尋訪博望古城》)。
二、給歷史以藝術的風貌
《厚重河南》獨特的寫法除了表現在它的新聞性上外,還表現在它的文學性上。把歷史與文學結合起來,給歷史以文學藝術的風貌,使之符合大眾的口味,讓大眾想讀,樂讀,愛讀,是《厚重河南》的目的之所在,也是《厚重河南》的成功之所在,更是《厚重河南》的創新之所在。《厚重河南》的文學藝術性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看:(一)形式上。《厚重河南》的文學性在形式上的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標題制作上的文學性。從《厚重河南》每個主題的大標題上,讀者就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它撲面而來的文學氣息。如:《多少舊夢是城中》、《商都夢尋》、《古滎陳跡思古風》、《百年滄桑大同路》、《荊紫關傳奇》、《會館聞笙竹汴京懷晉商》等。二是寫作手法上。《厚重河南》在寫作上的文學性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對現實景觀的描寫上,"此時此刻我就站在淅川縣荊紫關鎮的制高點上,俯瞰著腳下的這座小鎮。在深秋透明的陽光里,在野菊花和黃姜的馨香中,這座地處南陽盆地西部的小鎮顯得越發神秘而幽遠。"(《荊紫關傳奇》);對歷史變遷的思考上,"晉商從'儉為美'到'奢為貴的蛻變,當然不是看戲的錯。開封陜甘會館之所以笙竹之聲不絕于耳,也不完全是為了功利的目的,還有自娛的味道在其中,也和開封乃至中國戲曲盛行的大環境有關。
都說晉商到了后期,越發腐敗了。想想也是一種必然。
一旦生意做大時,晉商與官府的來往就不可避免。最初做易貨貿易時,靠的是勤勉,不求人也罷;后來做票號,專為工商業提供金融服務,仗的是信義和嚴格的管理;但是到了后期,票號的業務重點轉移到爭取巨額官款,生意成了交易之后,窮奢極欲的風氣隨之大開。"
"山西商人最后在生活上走向腐敗,與清末的時勢也有一定的關系。作為男人,作為商人,在眼看著國事已現頹勢,又無力挽回時,難免會有些人到脂粉堆里尋覓安慰,在吞云吐霧中逃避現實。"(《會館聞笙竹汴京懷晉商》);對歷史細節的放大上,如:《范仲淹墓園的歷史之謎》中用三千多字詳寫范仲淹墓園中'神道碑'上缺20多個字的謎。(二)內容上。《厚重河南》的文學性在內容上的典型表現就是對民間傳說、民間習俗的采用上。比如:在《迎福迎祥我城隍》中有一段關于隔扇門的傳說,"說起城隍廟的隔扇,還有個離奇的傳說。據說,當年修建鄭州城隍廟的時候,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來到施工現場。他說自己是個木匠,會雕刻,想在這里找點活。監工非常不耐煩地說,沒活可以讓他干。老木匠執意請求:'讓我試試吧。'監工根本沒有把老木匠放在眼里,心想隨便打發他走得了,就用手一指說:'那邊有個樹疙瘩,你想刻個啥就刻個啥吧。'
老木匠沒有再答話,拿起墨斗走到樹疙瘩前,蹲在那里,就在那個樹疙瘩上橫一線,豎一線地畫起來。畫過墨線后,老木匠拿起墨斗悄悄地走了。
干活的人們突然發現老木匠走了,便都圍過來看這個樹疙搭。除了橫七豎八的墨線外,再也看不出什么名堂。監工走過來說:'我就知道他干不了什么,橫豎是個混飯的。'說著,他抬起腳朝樹疙瘩一踢。奇跡出現了:只聽見'嘩啦'一聲,樹疙瘩開了,霎時變成了六扇精美絕倫的雕花隔扇門。人們驚喜地大叫:'魯班爺爺顯圣了'!"像這樣的傳說在《厚重河南》中有很多,它們不但增加了這一版的文學性、趣味性,而且為該版賺取了許多的眼球。
三、給歷史以歷史的本真
《厚重河南》是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專刊,寫歷史自然是其主要的內容。歷史是客觀的,寫歷史顯然要遵循史學的規則。比如:根據考古的發現來寫某一處遺跡,從發現到完全顯現的過程,在這里以《商都夢尋》中的《古都追夢》一節為例。在這一節里,作者詳細地記述了古代商城遺址是如何在50多年前由一個名叫韓維周的小學教師發現的,又是如何考古挖掘的,以及如何推測出它就是具有了3500多年歷史的古商城遺址的全過程;根據文史資料的記載來再現歷史的真實等,"據《史記》記載,張良的祖輩5人先后擔任韓國的國相,韓之后,20多歲的張良把全部的家產變賣,尋找勇士刺殺秦王,為韓國報仇……"(《多少舊夢是城中》)《厚重河南》對于遠逝歷史的展現都是嚴格按照有關的文史資料的記載進行的,目的也就在于給歷史以本真。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厚重河南》專刊在寫作方式上是非常獨特的,它不但涉及歷史、文學的寫法,還涉及新聞的寫法,是一種兼及三者的創新文體。這種文體既照顧到了歷史的原貌,又糅合了文學藝術的風味,同時又在總體上給以新聞的把握,使歷史不但具有了新聞的價值,而且還具有了文學藝術的風貌,真正做到了新聞性與歷史感的統一、理性思考與感性描寫的統一、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雅與俗的統一、創新與創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