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志
記者在采寫新聞的時候,往往只注重對新聞事實的采訪,而忽視對新聞背景材料的了解,寫出來的新聞顯得單薄,沒有深度。大家知道,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即用最典型的新聞事實迅速地傳播給廣大讀者(聽眾或觀眾)。然而,新聞事實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一定的環境下發生的。也就是說,每一個新聞事實都包含一定的背景材料在內,而有的背景材料雖不是新聞事實本身,卻起著襯托和說明新聞事實的作用,在新聞表達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聞寫作中,用好背景材料對于更好地交待新聞事實、寫出有深度的新聞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交待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新聞背景是有關新聞事件的歷史的環境的材料。它是對新聞的說明和注釋。為了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新聞事實需要交待背景材料。只有將所報道的事物的經過、與事物的聯系和影響交待給讀者(觀眾或聽眾),才能把新聞的事實說明白,才不至于給讀者(觀眾或聽眾)留下盲點和疑點。
(一)交待新聞背景材料是將材料與事實的最佳組合方式,也是記者寫出有深度報道的一個重要方法。例如:塔斯社在江澤民出訪蘇聯時的一則消息《江澤民參觀利哈喬夫汽車廠》這樣寫道:"塔斯社莫斯科(1991年)5月17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江澤民今天的日程是從參觀利哈喬夫工廠這家莫斯科最大的汽車廠開始的。中國領導人對這家企業感興趣不是偶然的:50年代他曾在這里實習過……"其中"50年代他曾在這里實習過"不僅說出了江澤民同志經歷中的這一重要片斷,而且說明了中國人民和蘇聯人民的傳統友誼與合作關系。如果沒有這一背景體現出其重要的新聞價值,就是一般的外交活動的報道了。
(二)交待背景材料是為了避免孤立地報道某個表面現象,以便向讀者交待清楚產生這種現象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如:中央電視臺1992年9月30日《新聞聯播》中播發的《北京二環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車》的消息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過去的北京二環路是指老北京內城城墻圈的環路,現在北京二環路的概念已經有了變化,它是指西北二環路向南連接東廂、南廂和西廂的環路,全長33公里,過去20多個紅綠燈路口,如今已被29座立交橋代替了……"緊接著作者采訪了一位市民(大娘):"因為我是老北京人,我這么一看:左安門、右安門,這幾個門變化非常大。我小的時候(這些地方)全都是黃土坡,今天這么一看,我都不認識了!"這條總長度只有550字的消息,卻用了80多個字來交待背景材料。使觀眾詳盡地了解了改造前的狀況,以及改造后對于緩解北京交通擁擠所帶來的好處。一位北京市民的同期聲采訪說明了從"黃土坡"到今天"立交橋"林立的變化,背景材料的運用恰到好處。
二、背景材料的類別和作用
(一)對比性背景材料。這種背景材料是對事物進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對比襯托,以突出新聞事件的意義,或闡明一定主題、表明某種觀點的背景材料。仍以《北京二環路改造竣工通車》這一電視新聞為例,其中有這樣一段采訪。記者問一汽車司機:"師傅,咱們要轉一圈以前要走多長時間?"汽車司機:"這二環路要轉一圈,以前得走1小時40分鐘左右,如果要塞車的話這時間就沒譜了!當時交通非常擁擠,擁擠的情況從咱小街豁口,有時堵到東直門橋南,有時將近東直門。"然后,記者乘車沿新改造的二環路行駛,轉了一圈后,又回到起點,記者以現場報道的形式說:"我們又回到了東四十條橋,轉一圈正好是33公里,用了29分鐘。"這里,"……以前得1小時40分左右……"與改造后"用了29分鐘"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將背景材料的鋪墊與現在既成的事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背景材料的運用恰到好處。由此可見,對比性背景材料在新聞中起到了襯托的作用,即用背景材料來與主要新聞事實對比,對于突出新聞意義、加強主題表達、顯露新聞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說明性背景材料。說明性背景材料是用來說明和解釋新聞事實產生的原因、條件和環境、人物的行為活動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能使新聞內容更容易理解、全面深刻,新聞的意義顯得清楚、突出。說明性背景材料分為歷史背景材料、地理背景材料、人物背景材料和事物背景材料。歷史背景材料既可以用來對比襯托新聞事實,也可以用來說明和解釋新聞事實。如:中央電視臺1995年5月23日《新聞聯播》中播發的《塔里瑪干--希望之海》中,"塔克拉瑪干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積達33.76萬平方公里。"使觀眾一下就了解了這里的地理狀況。
(三)注釋性背景材料。它是用以幫助讀者看懂新聞內容,增長知識和見聞的背景材料。它包括產品其他物品性能特點的說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紹,技術性問題的解釋。名詞術語的注釋,文史記載的知識,風土人情的介紹等。有些歷史、地理和事物背景材料也屬于這一類。如中央臺1995年6月18日《新聞聯播》中播發的《打開侏羅系地層大門的人》中,導語一開始就寫道:"侏羅系,是一個多年來被認為只產煤不產油的地層……"消息一開始就對"侏羅系"這一地質術語向觀眾進行了解釋,對于觀眾更好地了解報道的內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運用背景材料時應注意的問題
背景材料在新聞中固然十分重要,但應用不當或運用太多就會掩蓋或沖淡了新聞主題,甚至喧賓奪主,不利于新聞事實的表達。因此,將背景材料恰當運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背景材料要為突出主題反映新聞事實服務。運用背景材料的目的是為突出主題服務,利于表達新聞事實。如果起不到這種作用,就會顯得多余,而運用得好則對人們了解新聞事實有所幫助。如:中央電視臺1994年6月22日晚間新聞播發的《廣西梧州軍民抗洪救災》消息中,介紹的梧州發生洪水的有關背景材料是這樣寫的:"梧州,是一個有3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6月17日,肆虐的西江洪峰在一夜之間便吞沒了梧州市。洪峰水位近26米,超過警戒水位10米91,是近百年來未遇的特大洪水,市區部分三層樓房都被洪水淹沒……"其中……"是近百年來未遇的特大洪水,市區部分三層樓房都被洪水淹沒"。既交待了歷史背景,又說明了洪水之大。使不生活在梧州的人,也能了解梧州洪水肆虐的情形,起到了突出主題的作用。
(二)要言簡意賅,一語中的。背景材料不易過多、過長。要在關鍵問題上交待背景。要選取典型的背景材料來突出主題,刪除對表達主題無用的背景材料,并注意文字的簡潔精練,防止冗長口羅嗦,特別是用數字說明背景時,切忌堆砌羅列,讓人厭讀,要用讀者(觀眾或聽眾)易于理解的語言。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背景材料在新聞表達中的重要作用,選取恰當的方法善于運用背景材料,為新聞事實的表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