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林
俗話說:"畫龍還須巧點睛。"如果把寫文章比作"畫龍",那么擬題就是"點睛"。"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個好標題,不僅能牢牢吸引住讀者,吸引讀者往下看,而且能夠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既然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那么怎樣才能使這雙眼睛具有魅力吸引讀者呢?下面就結合自己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實際,談談對標題制作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力戒平庸,活用佳句
翻開報紙我們不難看出:除了新聞事實本身不新、表現手法陳舊的問題外,最為突出的是新聞標題制作單調、乏味而冗長,使人讀來生澀、費勁,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諸如《……捷報頻傳》、《……成效顯著》、《……上臺階》、《……出新招》等,如此"萬能標題",卻屢屢見諸報端,在某種程度上講,削弱了新聞事實的價值,降低了報紙的質量,任其發展下去,必將失去讀者。
標題要力戒平庸,不是說現成的句子統統不能當標題。其實只要用活了,給人以新鮮感,一樣能文采飛揚。《中國體育報》上曾用過這樣一個標題:《重賞之下,必有勇女》,"勇夫"變成"勇女",一字活用,化陳句為新奇。標題鮮活,就能吸引讀者非把文章看完不可。記述鄧小平南巡談話的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直接引用唐代詩人的詩句,新鮮生動,為文增色。
又如:《春風得意"馬蹄輕",壯志未酬"身先去"》這個新聞標題,前句仿擬唐詩《登科后》中的"春風得意馬蹄疾",后句仿擬唐詩《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全文的內容是寫在第十五屆世界杯比賽中,羅馬里奧等人均有上乘表現,自覺輕松得意;而馬拉多納等人"壯志未酬",并因各種原因即將退出綠茵場。這個標題,仿擬古詩,富于節奏感和韻律美,讀之瑯瑯上口,給人以吟詠詩詞式的藝術享受。
二、實話實說,恰當貼切
一篇文章的標題如能尋得佳句,給人以美感固然好,但事實上并非每次都能如愿以償。有時候往往搜腸刮肚而不可得。新聞性稿件如評論、專訪、特寫、側記等等,都有個時效性。由不得你從容不迫,像賈島似的"兩句三年得"。主觀上也不可能像杜甫老先生說的"語不驚人死不休"。
2001年底,我單位像以往一樣給職工發合理化建議獎,按照過去的慣例寫篇小消息即可。可筆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此次提建議的職工人數和發放的獎金數額都較以往多,并且職工對此事議論紛紛。有的說屬本職工作,獎勵太重;也有人說,只要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該重獎。筆者以《一條建議獎3000元是多是少》為標題,寫了一篇800多字的通訊。此稿件發表后,因題目醒目,引起了讀者的關注,該文被河南石油報社評為好新聞。
2000年,河南油田安棚老區B252、B97兩口井壓裂后,試油喜噴高產油氣流。這對近年來勘探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的河南油田來說,無疑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完稿后筆者一直沒擬出一個合適的標題,但該文時效性強,筆者只好以《河南油田勘探獲重大突破》作標題,將文章交到報社。后來編輯在發稿使用了《安棚老區兩口探井噴油了》的標題,筆者看后對比,覺得原稿標題太大,見報標題實話實說、精當貼切。該文分別被南陽市和河南石油報社評為好新聞。
與精當貼切、實話實說相反的是夸張虛構,危言聳聽。這是制題之大忌。輕則影響報紙的信譽,影響作者本人的信譽,重則引起官司,對簿公堂,勞民傷財。
三、靈活機動,迂回制題
在寫作中常出現這種情形,就是文章腹稿打好了,可制作不出一個上乘的標題。這時不必強攻難關,不必因卡殼而浪費時間。可以先擬一個不很理想但還說得過去的"準標題",以此統領全篇,以便順利快捷地將要寫的、想寫的寫出來。然后根據內容,隨時隨地思考標題,這種思考無需正襟危坐,散步、休息、看電視都能同時進行。因為心里有這檔事,往往不經意間便得到啟發,沒準就能閃出一道"火花",得到一個精品來。
我所在的單位每周都要舉辦一場"周末文化廣場"活動,成為唐河基地業余文化生活的亮點。廠黨委召集有關人員總結經驗,安排我寫一篇稿件。因為我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所有活動,所以文章寫作并不困難,可制作一個什么標題呢?其實我在觀看節目、拍攝照片時,就無數次地被這個備受群眾喜歡的活動感動,就一直在思考著,想用一個大氣的標題來表達此情此景,一直沒想出來。正在為找不到好標題犯愁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回老家與同學聚會,同學盛情招待了我,一桌子豐盛的午宴使我胃口大增,我突發奇想,何不用《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作標題呢?
四、惜字如金,簡潔有力
從發展趨勢來講,短小有力漸漸成為潮流--其實這很符合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智囊》雜志曾經作過一些標題就是如此,如《五問樂凱》、《聯想之困》、《解放紅塔》、《幕后腦白金》等。這種短小精悍的標題易懂、易傳播、易配合版面設計。這些特性大家可以去一個書報亭觀察一下,常見的流行、經典搭配如下:《××黑幕》、《××變局》、《××瘦身》、《大話××》等,一般不超過6個字。在我撰寫的稿件中,用過的《較勁》、《爭車》、《雕塑》、《冰河斗勇》等標題,不僅自己滿意,也受到編輯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