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樵
羅伯特·穆齊爾(Roben Musil,[880-1942),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奧地利文壇貢獻給世界文學的一位杰出的小說大師。他的未能終稿的長篇《沒有個性的人》(1930年出版第一卷,1932年第二卷)被譽為堪與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魔山》并駕齊驅的現代派巨著。2000年冬天,《沒有個性的人》這部難讀的巨著中譯本由北京大學德文系張榮昌教授翻譯,在大陸問世,在中文學界引發了一陣“穆齊爾熱”。
穆齊爾生前對中國文化也較有了解。他閱讀過德國漢學家衛禮賢翻譯的老子《道德經》(耶拿,1921年),還為由衛禮賢翻譯、心理學家榮格注釋的《金花的秘密》(1929年)撰寫過書評。實際上,穆齊爾與中國還有更深一層的因緣,這可能是我國大多數熱愛穆齊爾作品的讀者所不知的。在二戰期間,穆齊爾曾打算流亡到淪落在日寇鐵蹄下的“孤島”上海,來躲避歐洲戰爭的災難。前不久,筆者在翻閱1988年出版的德文本《羅伯特·穆齊爾生平與作品》(卡爾‘科利諾編)大型圖冊時,意外地注意到一張穆齊爾的中國簽證的照片。
1938年9月,希特勒納粹帝國“合并”奧地利,穆齊爾被迫離開家園,經意大利流亡到瑞士蘇黎世。自1939年起,他的代表作《沒有個性的人》和散文集《生前遺稿》在納粹第三帝國被列入“有害的不受歡迎的作品”清單,遭到禁止。
隨著歐戰局勢的發展,流亡到瑞士的穆齊爾越發感覺歐洲非久留之地。為安全起見,他準備流亡上海。1939年正月三日,中華民國駐蘇黎世領事館為他開具了簽證。根據影印的照片資料得知,該簽證是由三等秘書李潤民簽署,可多次出入境,一年內有效,有效期至1940年1月2日,但只適用于中國的商業港口。
從留下的材料來看,穆齊爾還為他的中國之行作了一些文獻上的準備。這首先表現在他對當時中國的領導人蔣介石(1887~1975)的稱賞上。研究者在穆齊爾的剪報資料里發現了一幅蔣介石的畫像。穆齊爾是從法文文獻中留意到關于蔣介石的消息的。關于蔣介石的剪報資料見于穆齊爾留下的第32冊日記本(大約記于1939年春到1941年底)中。
穆齊爾在他當時的日記里贊賞蔣介石元帥是一位“淡泊寧靜的人物”,“是所有從事哲學和政治的軍人中最值得稱賞的人”(見《穆齊爾日記》第996頁)。
穆齊爾認識到“軍事在今日的作用”,認為“將軍是惟一能改變世界的人物”。他說:“蔣介石可能的優勢在于:他是個中國人!”
穆齊爾還從法文材料中將蔣介石最喜歡的儒家著作的段落翻譯成德語。在日記中,他還用相當的文字對蔣介石表示賞識。
在1942年1月中旬寫作的草稿《烏爾利希的后記》里,在關于世界政治局勢的提綱中穆齊爾寫下了“中國可能的作用”等字樣。他并且說:“重要:讓烏爾利希同老子的商榷,這也是我的任務,這能夠被理解,將由烏爾利希事后完成?!?見羅沃爾特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阿道夫·弗雷瑟根據遺稿整理的《沒有個性的人》第二卷第1943頁)烏爾利希就是他著名的小說《沒有個性的人》中的主人公。
1941年11月30日,瑞士《新蘇黎世報》刊登了《中國的立場》一文,穆齊爾也把它剪貼下來,他寫了如下的批注:“禮儀的烏托邦:中國的靈活的——儒家式的禮貌”。中國的哲學家孔子、老子,在小說大師穆齊爾看來,與耶穌基督、尼采一樣是“倫理家”。
后來的事實表明,穆齊爾未能將他流亡中國的計劃付諸實施,雖然持有簽證,但他沒有能夠來到遠在東方的上海。他在日內瓦繼續著他的巨著《沒有個性的人》。1942年4月15日,穆齊爾即逝世于此,未能看到和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