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道德規范。道德就是以善惡作評價,依靠社會輿論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及相應的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它通過對人們作思想上的原則指導、心理感召、情感熏陶,依靠輿論和習俗的維護,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從而自發地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
《瑪牧特依》(以下簡稱《瑪牧》)是世代相傳于大小涼山彝族地區的長篇訓世箴言錄,被譽為彝族的“教育經”。書中通過對一個男子的一生的簡要敘述,指出人應該具有的“德”和應該為的“行”,并采用格言諺語的形式,言簡意駭地道出人生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指導人們應該怎樣為人處世、接人待物。
在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新世紀,人的素質建設要跟上,政治思想素質更要放到首位。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也明確指出: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但是,在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等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會損害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公民道德素質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靠學校教育,也要靠社會、家庭的配合,還要靠法律、法規、制度的約束,更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全體總動員,才能切實的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提高每個公民的道德品質。重拾《瑪牧》,探究其道德觀,意在促進人的道德規范。
概括起來,《瑪牧》一書的道德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文明禮貌尊老愛幼
《瑪牧》訓誡子孫:“世上的人們,要給子孫立規矩,莫給子孫破規矩。”“對待姻親有禮節,姻親來開親;對待朋友有禮節,朋友來親近。”“行為規范的人,所到之處都體面;言語美的人,所到之處朋友多。”“會處世的人,敵人也會和為友;不會處世者,親家也會變仇人。”“莽漢到親家,親家變冤家;賢人到冤家,冤家變朋友;賢女到路旁,良言一路傳;蠻女到路旁,吐痰在路邊。”“君子說好話,自知講禮貌;小人說壞話,自己不知丑。”《瑪牧》闡明了彝族的處世之道在于“禮”,提倡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由此可以窺視彝族人的愛憎觀及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鑒別。
彝族對禮節的重視,促成了尊老愛幼的美德。《瑪牧》教導子孫:“不聽父言冤走十道溝,不聽母言冤走五條澗。”“孝順的子孫,要為父母行好。”“父母養兒苦,要照應父母,說話要和氣,敬獻軟食物。”“所有的子孫,莫頂父母嘴,若頂父母嘴,行為在前面,后悔來不及。”“父下敬榮譽,母下獻福氣。”“與老人同行,老人應騎馬,自己應走路;與老人同座,老人應坐上,自己應坐下。”古往今來,彝族人民牢牢遵循這些道德規范去贍養父母,提攜晚輩,并形成純樸善良的民風。任何毆打老人和欺侮小孩的行為都被視為不道德的,要受到輿論和習俗的指責。即使在歷史上的冤家械斗中,也是采取先禮后兵,先派人勸說,若無效再進行械斗;后經德詁蘇依勸解,通過通婚開親等各種途徑言歸于好,讓冤家變成親家。其中“禮”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講“禮”是人們行為規范的道德準則之一,關系到人的素質,事的成敗,國的安寧。
二、與人為善 忠誠老實
善,代表心地純潔,對人沒有惡意,是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瑪牧》教導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若無善報,沒人作好事;惡若無惡報,惡事將成災。”“不要做壞事,否則自傷身。”“黑心人子孫不發達,壞心人后代不聰明。”
《瑪牧》指出“善”是一種高尚的美,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以誠相待、以善相處,而不應該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對“善”和行善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十分強調撒謊欺世的危害性。“婦女撒謊遭議論,姑娘撒謊喪生命,小伙撒謊不體面。”“君失信君丟臉,臣失信臣失魂,小伙子失信就惹禍。”《瑪牧》主張人生于世,當心地善良,忠誠老實,樂意助人,以善行事,莫做壞事。吹牛撒謊,即使得逞一時,但害人也害己。一旦被人識破廬山真面目,更為世人所不齒,最終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無顏見人。這在今天也是蕓蕓眾生當引以為戒的準則。
三、相互尊重團結友爰
《瑪牧》提倡團結友愛,強調“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它告誡人們:“朋友多為好,百友不算多,獨敵不算少。”“樹上一天敵,招致十天敵;樹上十天敵,招致一生敵。”“錢財只有一天,友誼是一生。”“人們緊盯著錢財,錢財像流水般消失;人們重視友誼,朋友之情永存。”“莫輕視鄰居,莫重視肉食。”“有人便有財,財富出于人手;寧虧一日之財,不傷——生之交。”“團結一心,耕牧一致,放牧成功,耕種也成功。”“富人不求人,羊被搶便求;窮人不求人,死兒時便求。”“一雙竹筷易斷,十雙竹筷難斷。”
《瑪牧》明確提出無論什么人,在生活中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世上,既不可能與世無爭,也不可能與人無求,人與人之間總是處于互相依賴、互相幫助、互有所求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是一切成敗的關鍵。
《瑪牧》強調血緣關系和愛親之情,——是基于禮節,二來也信奉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的真諦。
《瑪牧》道:“不要樹家門為敵。若樹家門為敵,抗敵無伙伴。”“莫做有損家門的事,一旦這樣做,十日會后悔。”彝族諺語還說:“兩個小伙互不認識,敘后成親戚。”“猴子靠森林,彝人靠親戚。”
在彝區,前輩們都要求子孫牢記家譜,以便隨時找到親戚。人們在交往中,正式敘話之前,首先都要搞清彼此之間的稱謂關系,只要摘清了家譜,無論走到哪兒,都能找到親戚;無論走到哪兒,不帶盤纏也可以暢行無阻。歷史上,家支是涼山彝族社會的基層組織,具有政權職能,主宰著每個人的命運。家支龐大則“根”大,屢屢得勝;家支弱小則備受人欺侮。每逢遇事,就舉行家支會議,由頭人召集,商議出應付各種事態的措施。現在,遇事也大多仍依此辦法解決。
四、光明正大勤儉富家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道:“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瑪牧》主張光明正大,強調道義,“莫做傷心的壞事,莫踏傷腿的腳蹬,莫打傷臂的拳。”對偷雞摸狗、招搖撞騙、好逸惡勞、投機取巧之流深惡痛絕。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是男莫想偷,是女莫想拐。”“莫去偷和摸,偷摸便出丑;莫去胡亂搞,亂搞便丟人;出丑丟人了,男子失榮譽,女子背惡名。”“偷者最可恥,偷者不光彩。”“貪飯莫偷食,貪肉莫偷雞;貪色莫奸污幼女,奸污幼女無臉見人,子孫后代無人問;好漢莫穿偷來衣,好女莫吃偷來食。”“貪財不成財,貪食不成食。”在彝區,偷盜之事被視為下賤之舉,很不光彩,給予“偷公賠十一,偷母賠十二”,、“偷貓金九兩”的懲罰。
《瑪牧》在強調道義、教導人們莫做不義之事的同時,極力倡導勤儉富家,諄諄教誨人們:“人類勤儉好,勤儉會致富;牧畜喂鹽好,鹽會長成膘;土地施肥好,肥會變成糧。”“一人要富裕,手握長鋤頭,田地周圍轉;一人要貧窮,游手又好閑,房前屋后轉。”“莫睡民莫睡,民若貪睡了,地荒羊亂散;民若不貪睡,農牧都興旺。”
勤能致富,貧窮的原因是不事稼穡、游手好閑。言之切,立之深,既向人們灌輸了勤儉持家、艱苦創業的思想,又有力地駁斥了“富貴由天”的謬論。
五、謙虛謹慎勤奮好學
韓愈在《師說》中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y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對此,《瑪牧》的主張與韓愈一致,倡導人人都應“從師”。書中明確提出:“君新臨政,求教于師和臣;臣新判案,求教于老案例;師新學祭祀,求教于經典;匠新學藝,求教于他人手跡;民新學耕牧,求教于老農手人。”“有無沒學的君?若有沒學的君,國要重新治理;有無沒學的臣?若有沒學的臣,案子要重新判;有無沒學的師y若有沒學的師,經書卡著師;有無沒學的匠?若有沒學的匠,工藝卡著匠;有無沒學的民?若有沒學的民,羊兒齊遭殃。”《瑪牧》向世人揭示了人類知識智慧源于社會實踐和學習的真理,提倡勤奮學習,強調實踐和學習的重要性。同時,《瑪牧》還強調了正確的求學態度:“好漢不驕傲,江水無嘈聲。”“見友莫夸口,見敵莫抄手。”“君子不驕傲,婦女不酗酒。”教導人們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踏踏實實,不滿足于一知半解,《瑪牧》告誡前人的學習經驗,也是當今社會所大力倡導的。
《瑪牧》是彝族先民對現實人生經驗的概括總結,明示了人們與世交往的處事準則。《瑪牧》提倡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大多與當今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相符合。《瑪牧》不僅僅是過去彝族人生活的道德規范信條,在今天乃至將來,也一樣地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因為《瑪牧》的成書年代早,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遠的影響力。所以,在新世紀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建設活動中,應加強《瑪牧》的研究和學習,使之發揮其積極的作用,讓人們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什么是必須提倡的,什么是堅決反對的。但因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其宣揚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所以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之更好地成為精神文明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