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未來”,你別把它想得過于遙遠,它在我們的幾年規劃中是如此的清晰。當你踱到客廳,順手打開電視,漫不經心地摁著遙控器,在N個頻道之間穿梭不定的時候,你得知道,用不了多久你就要向這樣的情景告別了,或者說這樣的情景就要向你告別了。
傳統電視的謝幕已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同時,數字電視的從容登場正醞釀著另一場革命。
一場球賽能有多“復雜”
如果你是一位NBA球迷,得知在某個時間有一場你非??释蕾p到的NBA球賽。但令你大失所望的是,電視頻道并沒有實況轉播。在傳統電視時代,你只能無可奈何地作罷。
然而數字電視時代決不會聽任這樣的遺憾發生。你只消在網絡電視網中輸入如“NBA”這樣的關鍵字,全世界關于NBA球賽的電視頻道就會呈現出來。還會提供與正在播出的NBA節目有關的各種資料和背景材料的增值服務,比如本場比賽的各種統計資料、新聞的背景性檔案材料等,以及為那些球隊的忠實支持者而設置的“上場比賽精彩片段提要”之類,以彌補他們偶爾錯過的一場比賽。另外內容還包括:當電視主屏幕正播出某場比賽時,“畫中畫”能顯示出主客隊與球星的相關主頁;如果幸運的話,觀眾還可以通過現場記者向球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當然等節目播完,你要是意猶未盡,還可以用網絡電視進入聊天室高談闊論一番;或者如果你的主隊不幸輸了,全天候交互式電視游戲網在等著你,你或許能在籃球游戲中拼命一搏“修正命運”;看球賽時你突然發現科比的背心和佩頓的鞋帥得要命,你只要對著它們按一下遙控器,在屏幕上就會出現它們的牌子、面料、尺寸、價格等等。
一場球賽與電視觀眾的關系將不再是播出和收看那么簡單,數字電視將使它比現在“復雜”許多倍,讓它釋放更多的價值和樂趣。當然,也會創造更多的商業利潤。
“二八定律”以前被認為同樣適合于傳播學,即80%的用戶,其信息需求集中在20%的內容之中。但是,人們生活內容的豐富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長,正在否定著這條定律。
“什么時候看、看什么”,將都由觀眾自己來決定,不必受制于電視臺的固定節目安排。
對于提供電視節目的電視臺來說,實現這一點首先需要海量存儲作為基礎。傳統的模擬電視節目的制作與播出,基本是建立在模擬電磁技術體系基礎上的。采集后的信息記錄在模擬視音頻磁帶介質上,節目在臺內的存儲管理所依賴的唯一平臺是人工管理的磁帶庫。這樣的存儲方式遠遠滿足不了人們保存視音頻信息的需要。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欄目策劃的一次電視劇《紅樓夢》劇組人員20年后再聚首的節目,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但是可惜20年前的一些拍攝花絮因為當時保存和管理不當,很多已經找不到了。
信息技術體系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利用數字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高密度、高流量的多媒體信息被轉換成便于存儲、復制、處理、檢索、共享和呈現的格式,視音頻節目將被完好地保存和管理以備各種用途的信息服務。不過,這里所說的海量存儲不是指容納無限,容量的極限仍要取決于存儲介質技術的限度。
另一個關鍵詞是“開放”。以后當我們回顧起現在我們是如何利用電視節目時,我們會感到深深的痛惜——那么多可以重復利用、可以創造巨大價值的節目,居然僅供播出一兩次。在播出之后,往往就被長久地封存在了電視臺的磁帶庫里,“自絕于觀眾”了。而數字電視內容資源將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資源,“臺內資源”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在集中的、完整的、開放于社會公眾的信息庫中,“臺內”和“臺外”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從中得到所需要的內容。2003年8月,BBC宣稱,該公司已啟動了一個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基于互聯網和BBC的電視節目資源,打造“世界最好的電視圖書館”,該公司數十年來錄制的經典電視節目將通過互聯網向公眾開放。BBC將該計劃命名為“創新檔案”。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BBC將會把部分擁有版權的電視節目發布在該系統中,并通過有效的認證授權、許可下載機制,允許經過注冊的大眾用戶下載收看。
關于“開放”,還有一點: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熱情,你甚至可以搞一個“小作坊”,把私人拍攝制作的內容上傳,由電視臺向更多的觀眾發布。電視臺會樂于充當這個中介,因為在來自社會公眾的各類視音頻資源的基礎上,它可以構建新的增值業務體系。在文化的意義上,電視由此成為真正的“大眾”媒體,因為大眾已經可以有計劃地直接參與到媒體資源的建構中去表達自己,描述生活。
怎樣找到一個十年前“腳印”
也許你在很多年前看過Discovery頻道的一個節目,那里邊講述了一個原始森林里發現的不明腳印。十年后你成了一位中學生物教師,在備課時你突然想到多年前在Discovery里見過的那個腳印,為了讓學生們知道大自然中還存在著許多未解的奧秘,你希望讓他們也能瞧瞧這個好素材。
你大概不會指望在現在的網絡搜索引擎里輸入“腳印”二字,就能輕易把它找出來吧?
數字電視的視音頻資源庫提供的多媒體智能檢索可以讓你輕松地找到那個你想要的腳印。
傳統意義上,信息是以離散的形式,如字符、數字等,存儲在關系數據庫或者互聯網上,并以結構化查詢語言(SQL)或基于URL的超鏈接來進行查詢檢索。而多媒體數據則是連續的、形式多樣的、海量的信息,并且多媒體數據,如圖像、視頻,是弱結構的,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要把所有不同的解釋都用關鍵字來表示顯然是不可能的。另外,關鍵字不能有效地表示視頻數據的時序特征,也不支持語義關系,所以基于內容的檢索技術應運而生。
智能檢索的基礎是對信息的有效組織和管理。信息在進入存儲網絡時,會自動進入一個提取特征、知識挖掘的過程,表示信息的相關數據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它們可以在網絡的子系統中“游走”,由此誕生的就是分門別類的“知識庫”。有了“知識庫”,信息的傳輸和利用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
在一個龐大的存儲網絡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使無論什么類型的內容都能被各種應用系統有效利用。北京廣播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呂銳教授在談到這點時說:這個變革將是革命性的—我們現在用的是基于關鍵字的檢索,而以后用的是基于內容的檢索,即根據內容的屬性來關注我們要找的信息。“這樣路由的壓力就小得多,而對可用帶寬的利用率就大大提高了。因為我們不再是傻乎乎地把數據搬來搬去,而是只傳輸那些有效的東西。”
呂銳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一個數字電視的用戶可以用智能檢索來做些什么?!澳闫诖臍W洲錦標賽就要開始了。為了讓你更好地觀看比賽,在這之前,所有球隊和球員的相關資料,包括圖片、視頻、文字等等,都已通過前期技術上傳到一個系統中,這個系統能夠支持完全的互動。在你觀看球賽的時候,你鐘愛的一個球星在前場的一腳射門,令你聯想起他在另一場比賽的一次射門,于是你點進互動界面,查找關于這個球星的資料,一個小窗口會彈出你想回顧的那個情景。這時,你檢索的對象是‘某球星’這個‘內容’,所有關于這個‘內容’的東西你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而使用我們目前的檢索,關于某個球星,你只能得到些零散的東西。”
智能檢索的作為還不止于此。智能檢索輸出子系統可以對檢索的結果進行播放,能夠支持廣電業務流程中諸如審片等工作模式,或使各類業務能夠得到相應檢索的視頻內容處理。
目前,基于內容的多媒體信息檢索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識別和描述圖像的顏色、紋理、形狀、空間關系上,對于視頻數據,還有視頻分割、關鍵幀提取、場景變換探測以及故事情節重構等。
未來的電視臺
電視臺里每天出入著忙忙碌碌的記者、編導們和其他節目制作人,在未來電視臺的運作狀態也許不是這樣—未來的信息社會,電視臺扮演的將只是一個純粹的、內容集成的角色,就是媒體企業。
電視臺所要“集成”的內容來自于專門的內容提供商,節目的生產制作不再是它的職責,電視臺轉型為平臺運營商,專門負責整合數字電視頻道、綜合信息處理和管理用戶群。你會看到,未來數字電視用戶所享有的服務來自內容提供商、媒體企業和網絡運營商三方的協作。
與這個分化過程同步的是報紙、廣播和電視將會融通,成為一種新的新聞機構。而這個機構所從事的業務還遠不是現有報紙、廣播和電視的各自業務的累加,它還經營諸多種類的“前電視產品”和“后電視產品”。這種融通的驅動在于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增值點。然而這個“合”之中又包含了“分”:一些小的、專業化的媒體會依附于大的新聞集團或節目提供商,做自己更個性、更專業的內容。
另一個上演“分”與“合”演變的角色是SP(服務提供商)。目前的SP主要在互聯網上提供數據服務,也有部分流媒體服務,但是質量還不能讓人滿意。呂銳教授說:“今后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從現在的媒體中轉型去做SP,更大、更廣泛意義上的SP就產生了。這樣,互聯網和電視的內容必定會融合。同時,這些SP會在專業上分得非常細,它可能比較小,但是它會在某一方面非常專業。”
在這些分合之變的背后是這些機構的工作中人工參與的環節減少,人工業務的比例降低。模擬電視的運作過程中,從拍攝、編輯制作到播出,各個環節均離不開人的操作。這不僅使工作效率受到限制,而且增加了由于人為操作而帶來的高錯誤風險和低協同工作度等問題。而數字電視則將節目制作視為一個信息處理過程,人在其中的任務僅限于提供創意和決策,不再是參與各個環節。工作人員的工作將由“面向功能”轉向“面向任務”。也就是說,他們所面對的將不是層次結構的功能菜單和復雜的操作控件,而是在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中流轉到該使用者的各個任務,面向任務的操作接口以簡要為特征,使用者能夠看到的只是同自己所負責的操作有關的為數不多的控件,智能化的系統將負責更多的后端業務信息處理。各業務和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問題也將通過數字化和網絡化迎刃而解。有“想法”將是對從業人員最重要的要求,而不用花費很多時間來學習怎么進行線性編輯。
由于專項業務可以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得以開展,媒體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內容的發布,如網絡、交互電視、移動通訊等,并可以實時有效地控制媒體資產的使用權限和范圍、發布形式和情況。
數字電視機
一個超薄的、或大或小的顯示屏(它可能有多種形態)、一條寬帶、一個外接的控制和輸入設備,這就是未來的數字電視的基本配置。“電視”的概念絕不再是一臺孤零零地擺在柜子上的電視機了,它與人們的關系更為密切,對人們的幫助更為多樣,它意味著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赡芩鼛Ыo我們唯一一個稍微麻煩點兒的問題是:該把它放在書房呢,還是客廳?或者所有房間都裝備上。
是的,你將很難給電腦和電視之間劃出界線,因為它們差不多是同一種事物了。如呂銳教授所說的:“就開放性業務而言,互聯網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網絡形態?;ヂ摼W是一個基于標準計算機網絡通信協議體系的多媒體信息環境,基于互聯網來實現數據庫化的應用系統,是一套成熟的應用技術體系,這對數字廣播電視內容的開放式業務系統的構建和維護是十分有利的?;诨ヂ摼W和Web流媒體技術的多媒體視音頻業務,必將是未來數字廣播電視開放式業務的主流解決方案?!?/p>
在不久的將來,看過模擬電視的人們,出于舊有習慣可能會把新的看電視方式描繪為“在網上看電視”;而“新生代”們會覺得這種說法難以理解,因為高度整合的信息和服務早已經不是現在的電視節目這么簡單了,他們習慣的就是新生事物。
模擬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在此后的幾十年里,這項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數字電視,同樣超出了純技術的范疇,催化社會觀念變革和家庭觀念變革,它將毫無疑問的改變人們進行生產、流通、學習、娛樂和交流的方式。在數字電視誕生的背景下,“數字鴻溝”的消除也不再是個難解之題。
“電視”—“Television”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從遠處看”。在模擬電視誕生的近一個世紀中,我們通過電視看到了難以計數的“遠處”。著名傳媒學者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模擬電視延伸了我們的眼睛和耳朵。那么數字電視能夠延伸什么呢?在上個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這樣預言:“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之后,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延伸了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我們的星球范圍取消了時空。目前我們正在很快地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階段—意識的技術模擬階段。在這個階段,知識的創造性過程將被集體地、共同地延伸至整個人類社會,如同我們已通過各種媒介延伸了我們的感官和神經一樣。”這段話問世之時,顯得那樣含糊、不夠明確,也許在作者自己的頭腦中也僅僅有個模糊的想法。今天我們讀到它的時候會有把握地說,他所說的“最后階段”就是現已嶄露頭角的數字電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