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沒有人能夠想到,第一個貼著自有品牌批量出口電腦于海外的國內廠商既不是業界的老大聯想,也不是方正、同方或其他,而是一度被視為在PC領域遭遇滑鐵盧的家電廠商海爾。據人民網2004年3月8日報道,標有“海爾”品牌標志的5500臺筆記本和臺式電腦已經登陸法國市場,這是我國企業首次大批量利用自有品牌出口電腦,開創了國內品牌電腦走向國際市場的先河。盡管單憑這點“業績”就斷言海爾電腦能起死回生、后來居上未免為時尚早,但是海爾電腦這個漂亮的“越洋動作”還是讓不少國內電腦廠家有些尷尬。
眾所周知,以自有品牌出口電腦是眾多國內電腦廠商孜孜追求的目標,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國內電腦廠商的國際化步伐不能令人滿意,結果是說的多做的少,失敗的多成功的少。在“世界工廠”逐漸轉移到中國的大背景下,我國雖然已經是電腦生產制造大國,而且在出口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現,但出口的大多數是零部件,電腦整機出口只是給國外跨國公司做貼牌。特別是筆記本電腦幾乎都是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更令人失望的是,按照人民網上的說法,這些出口中三資企業竟然占了99.77%。
此時一貫做家電的海爾在電腦業出口上的成功更顯得難能可貴,畢竟海爾不是國內最好的PC企業,為什么海爾電腦能在品牌電腦出口方面先拔頭籌?進一步考慮,海爾電腦能否在國際化的戰略下取得成功并迂回帶動其國內電腦業務的迅速發展?而海爾電腦的品牌運營模式是否會成為未來國內電腦業的一種思路呢?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海爾電腦的成功出口,與其家電業務長期堅持的國際化戰略不無關系。海爾公司遍布全球的營銷和服務網絡,是海爾電腦能夠在國內眾多的電腦廠家中贏得先機的重要籌碼。目前,海爾集團在海外已經開設了18個貿易中心,發展了175位專營商,海外的經銷和服務網點達到4萬多個。更重要的是,海爾的品牌在這次出口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正是國內其他廠家所缺乏的。
家電業是品牌制勝的市場,只有品牌才能保證在同質化的競爭中吸引注意力。海爾把這一點充分地運用在電腦業上。記得2002年初,不甘于其電腦業務“平庸”的海爾破釜沉舟,毅然在業界的一片質疑中將電腦的制造環節外包,專注于電腦品牌的運營,專注于產品研發、質量檢測,以及個性化服務等海爾的優勢環節上。盡管海爾的這些做法短時間看會喪失一些,在當時也引起了業界的極大質疑,甚至被視為海爾要放棄PC。但是,家電業與電腦業融合的未來大勢必將導致技術變革下商業力量的重新洗牌,海爾不會輕易的放棄哪一個。
現在,海爾終于有了一點小小的回報,這對電腦廠商也是個不小的觸動。不甘于為國際大廠商代工賺辛苦錢,甚至將制造環節外包,或許會慢慢成為一些國內主流廠商的長遠戰略選擇。
現在,在海爾品牌強大的影響力和其成功的國際化戰略下,不少國內電腦廠家對未來頗感擔心的一個問題是,海爾電腦會不會在打開國際市場后,通過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優異表現,然后來個回馬槍,迂回帶動其國內市場的發展,從而異軍突起,后來居上?
這種可能性對于海爾這樣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的確存在。但是也有不少人士認為海爾前幾年在國內PC市場上畢竟表現一般,這筆出口對海爾來說是否成為一個突破口尚待觀察,而且海爾要想在國內PC市場上有出色的表現,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的確,追趕乃至戰勝在分銷渠道、市場運作上能力極強的聯想,在直銷渠道上做到近乎極致、銷量全球領先的戴爾,甚至國內PC市場上更為咄咄逼人的后來者神舟電腦,對于海爾來說還有非常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