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騰訊的虛擬平臺,工行的聯名卡開始網羅網民和IT白領。
7月12日,中國工商銀行與騰訊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簽署電子商務戰略合作協議,在國內發行工商銀行的第一張虛擬聯名卡。虛擬聯名卡與真實的工行銀行卡相關聯,卻是獨立的支付賬戶,持卡人可以把銀行卡中的錢劃到虛擬卡中進行網上消費,花不完的錢還可劃回銀行卡中。
工行方面稱:“客戶使用虛擬卡在網上購物支付最大的好處是不必輸入真實的銀行卡號和密碼,這樣真實的賬戶資料就不會外泄,黑客也就沒有可乘之機了。”
銀行與網站共同發行聯名卡在國內已有前例,例如民生-TOM聯名卡、招商銀行與新浪的“一網通”、“招銀貝塔斯曼一卡通”、中信實業銀行與新浪的網上購物聯名卡等等。
聯名發卡正成為銀行卡發展的一個趨勢。銀行之所以對聯名卡這個銀行卡的附屬產品如此感興趣,主要還是看重合作方擁有的廣大高品質客戶資源。“互相利用資源”是聯名發卡的根本出發點。聯名發卡的方式,可以有效利用雙方客戶源,并從中發掘新的客戶,而這些客戶可能是銀行追求的高端客戶。好處是明顯的,以中信和新浪的合作而言,新浪網的注冊網民數量為6000萬,其中近七成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年齡集中在20至29歲之間,近一半網民集中居住在東部發達地區。這個群體對銀行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雙方除共同發行聯名購物卡之外,還共同建設新浪的理財頻道。據AC尼爾森最新公布的一項中國網絡銀行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上網最為頻繁的網民中有23%可望成為將來網絡銀行的用戶。AC尼爾森所說的“頻繁上網的互聯網用戶”是指每周上網達3小時以上、年齡在15歲以上的互聯網用戶。調查發現,在線接觸網上銀行業務(包括在互聯網上瀏覽銀行網站)的人占頻繁上網人數的23%,而1999年和2000年的這一數字分別僅為10%和17%。雖然頻繁上網的用戶中仍有四分之三暫時還沒有準備使用網絡銀行服務,但他們中間有68%對網絡銀行持歡迎態度,有29%“迫不及待地要嘗試一下”。研究報告發現,促進網絡銀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銀行能夠為客戶提供安全、高效的網絡銀行功能,同時又減少客戶開支,并且提供非常必需的銀行服務。
此次工行與騰訊的合作方案包括三個方面:開通B2C業務;開辦聯名E通卡,由工行總行在E通卡圖案頁面上加入QQ聯名圖案,并作為默認圖案,7月12日起發行;開通企業和個人的收費站功能。這其中的B2C業務,顯然是著眼于網民和IT白領。工行在這方面一度落后于招商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等,而這一舉措則正是為了補上這一課。騰訊的QQ自1999年推出以來,目前已經擁有超過3億的注冊用戶,這對工行來說是塊誘人的蛋糕。
不過細看雙方合作的主要內容,“使用工行B2C購買騰訊Q幣的客戶享受9折優惠;如客戶使用E通卡購買的,則首次使用時可獲騰訊贈送2個Q幣”,“采用包月扣費方式的客戶可獲8折優惠”,做的還僅是Q幣的文章,與民生-TOM聯名卡和中信新浪的合作等相比,如工行一位職員說的,仍“略嫌保守”。持民生-TOM聯名卡的會員除可以在網上以優惠價格預訂旅游線路、機票、酒店客房等,還能享受到定制個人出游計劃,在網上找到出游同路人,參加華夏旅游網主題俱樂部活動。而中信為了進入網上證券服務領域,與新浪開展了網上模擬炒股的項目。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按照銀行應用網絡技術的水平將銀行信息化分為:局部應用、內部集成、業務流程重新設計、組織結構重新設計、經營范圍重新設計5個層次。眼下國內銀行與網站的合作越來越熱,第五個層次的脈絡已經清晰可見。作為擁有9.27萬企業網上客戶、956萬個人網上用戶的工行,終于姍姍來遲,補上了虛擬聯名卡這一課,盡管顯得比較謹慎,但工行副行長張衢稱,工行將繼續與騰訊進行“更廣泛更深層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