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們感到生活在網絡之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意識不到水的存在,這才意味著互聯網行業最為廣闊的空間。
4月12日,互聯網業先驅者尼葛洛龐帝的訪華在中國掀起了一場網絡風暴,13日這位以《數字化生存》而聞名世界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出現在了“2004中國互聯網峰會”上,而與他同時出現的還有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眾多先行者,如張朝陽、王志東、王峻濤,甚至還有更早的中科院教授錢華林等人。龐帝的到來使得這些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先驅重新聚首,醞釀著互聯網的下一個發展階段。
互聯網真正形成一個產業的時間很短,但只有十歲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卻已經經歷了萌動、繁榮、泡沫破滅和理性的階段。1966年龐帝第一次使用電子郵件,十三年后,他第一次接觸互聯網,《數字化生存》的醞釀從這時開始,沒有研究以及大量的文獻,僅僅用六周時間就完成的書稿卻成為了影響整個世界的劃時代巨著,龐帝的解釋很簡單,因為“我對互聯網的感覺就像魚對水的感覺一樣,經常會意識不到身在其中。”這正是互聯網的特性。1994年中國科學院實現與美國的網絡連接,這是中國與世界的第一次聯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英特網成為了“互聯網”,而中國的互聯網行業也真正開始建立起來。不久,張樹新仿照美國在線的模式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家互聯網企業瀛海威,1996年搜狐成立,開放的網絡平臺建立起來,以封閉模式為基礎的瀛海威時代終結,開始了以新浪、搜狐為代表的門戶時代。90年代的最末幾年,互聯網熱潮像旋渦一樣吸引著人們,也正是在這個時候,網絡才真正地走向了大眾化。
在投資熱潮之后,等待人們的是冷酷的泡沫破滅。泡沫之后的互聯網行業一改瘋狂而變得理性起來。而與此伴隨的,則是行業的細分和商業機會的增多。兩年的寒冬造就了互聯網的機遇,搜索、寬帶、移動增值業務、下一代網絡,幾乎都在更大意義上凸現了電信、互聯網、有線電視三網融合的趨勢。1997年龐帝第一次來到中國,那個時候一名網絡學者的到來還只意味著中國網絡進入原生態,1999年網絡泡沫最盛的時候,龐帝的到來或許是對熱潮的一種回應,而2004年中國互聯網十年,龐帝到來不僅是為回顧過去,更是為將走入下一個階段的互聯網行業打氣。
今天互聯網行業面對的不僅包括自身的發展方向,還有各種因素與網絡的結合,其實這些融合正是互聯網行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的必然結果。龐帝大膽放言:“中國搞3G是一個錯誤,應該越過3G直接到4G去。”與一個月前闞凱力的驚人之語“3G注定是個要死掉的孩子”不同,龐帝的言下之意是,在技術上WiFi更勝于3G,遲早要經歷下一次的更替,而中國已經為3G投入了大量精力,這可能會延緩中國向更高技術前進的步伐。作為一名技術專家,龐帝看到了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障礙,但是在融合的趨勢下,中國需要考慮周詳,如何讓技術與市場配套才是最大的難題。這就意味著下一步需要對更多的互聯網業務、更多的商業模式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張朝陽在峰會上說搜狐將要把自己的老本行搜索業務重新做起來,還表示搜狐在下半年將進軍網絡游戲,搜狐副總裁王建軍則說,搜索引擎是企業參與互聯網并通過網絡獲利的方式,尤其是中小企業,在他們的言語背后暗含的是一種應用驅動。互聯網本身是一個技術先行的行業,早期的創業者是為這些技術 的創造性所吸引,而在門戶時代風險投資的大量進入則隱含著資本對行業發展中的推動,但是當這個行業走到大眾化時代,技術本身已經成為一種需求。無論3G、WiFi、寬帶,都只是網絡未來發展中的一個環節、一種協議標準,技術不是終極追求,爭論的焦點也不應只集中于技術,還應把精力更多地放到與市場的對接上。任何一種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都要讓人們感到生活在網絡之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意識不到水的存在,這才是作為一種媒體平臺的互聯網的真諦,也才意味著互聯網行業最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