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界村位于甘肅省迭部縣城南偏東,達拉鄉西部,東距達拉村3公里,距迭部縣城70余公里。該村是藏族居住之村寨,全村有37戶人家,約250人,全部為藏族。白龍江的主要支流達拉河從村中穿過,群山環抱,山環水繞,風光秀麗,景色宜人。
進入甘南藏區后,在路旁的山上、湖旁、泉邊等處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經幡在風中獵獵飄揚。俄界村的村民都信奉藏傳佛教,他們認為誦讀經文遍數越多,人的信仰越篤誠,也就越能得到佛保佑。居民院中的經幡在風中飄揚,就代表主人在一遍遍地誦讀經文,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
俄界周邊由于人煙稀少,自然植被十分豐富。達拉溝原為天然林場,現已封山育林。周邊地表有大面積的泉水,達拉河清澈見底。這里峰巒雄峙,危崖聳立,浩瀚的林海煙霧縹緲;奇花異草,格外芬芳,恍如仙境。俄界所處的整個達拉溝地區都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環境,高山、森林、草甸、溪流、農舍、炊煙、牛羊全部匯聚在眼前。達拉溝地區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大熊貓、羚羊、梅花鹿、四不像、紅腹錦雞、野豬等幾十種國家保護動物;藥材滿山,蘑菇遍地,蕨菜隨處見。蕨麻豬、牦牛和名貴的食用菌羊肚(又命狼肚)等是這里的特產。
俄界雖然不是人們心中的“香巴拉”,但也是“香巴拉”的邊緣;她雖然不是人間的“天堂”,但她也是通往“天堂”的階梯。她不僅景色優美,而且又是中國革命的紀念地。
1935年9月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從四川巴西一帶出發,沿四川包座河長征北上進入甘南迭部縣達拉溝。9月10日,先頭部隊一軍團從川西北界毛龍村出發,于當晚12時陸續到達俄界村。11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隨同中央軍委直屬縱隊和三軍團抵達俄界村,與紅一軍團會合。黨中央決定在俄界村休整,毛澤東及司令部住在村東頭一民院內。當晚,黨中央向左路軍發出了《中央為北上戰略方針再致張國燾令其即行北上電》。12日,黨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即“俄界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于與四方面軍領導者的爭論及今后戰略方針》的報告,通過了《關于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批判了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教育了黨和紅軍,確立了毛澤東為首的五人團作為全軍最高的領導核心,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同時,中共中央發出了《為執行北上抗日告同志書》。為了加強部隊的思想、作風、紀律建設,防止思想混亂,俄界會議的第二天,黨中央在俄界村東達拉河旁的楊樹下,召開了營以上的干部會議,毛澤東作了動員講話,宣布了新的行動方向,解釋了黨中央同張國燾之間的斗爭情況及張國燾錯誤的內容和實質。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俄界會議還決定對入甘部隊進行改編。其后經過一周時間的設計和準備,在哈達鋪正式完成了對入甘部隊的改編。俄界會議在黨的歷史上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會議。解放后,俄界被公布為革命紀念地。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將開俄界會議的民宅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正式命名為“俄界會議遺址”,達拉河旁召開營以上干部會議的地方為附屬文物。
俄界村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俄界會議遺址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眾多的人們前來參觀、考察、學習、旅游,同時也吸引著外國友人前來參觀、考察、旅游。英國人馬普安和李愛德徒步重走長征路于2003年10月1日上午10時左右到達俄界,又具有一番別的意義。兩位英國人參觀了俄界會議遺址及俄界村。他們在自己創辦的網站上用文字、錄像、照片等形式介紹了中國工農紅軍當年戰斗、生活的情況,并介紹了召開俄界會議的時代背景、俄界會議的內容以及今天的俄界村。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英國人馬普安和李愛德徒步重走長征路,經過了384天,于2003年11月3日下午5時30分左右終于到達了這一68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終點——吳旗縣(原為吳旗鎮),成為當年紅軍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之后第一次徒步走完長征路的外國人。
迭山蒼翠,達拉河奔騰不息。無論是春夏秋冬,無論是嚴寒酷暑,俄界都是景色怡人,那茫茫綠色,奇異艷麗的花朵,使俄界永遠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走進俄界能體會到清新的空氣、如畫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