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地處甘肅省東部,古稱北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一個神奇而富有魅力、古老而充滿生機、文化底蘊豐厚、歷史源遠流長的地方。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厚的歷史積淀的共同作用下,隴東高原上完美地保存著豐富而獨特的民俗風情。剪紙、刺繡、面塑、皮影、民歌、社火、窯洞民居、五蝠皮鼓……民間藝術絢麗多彩。其中剪紙、皮影、隴東道情和刺繡藝術被譽為慶陽四絕。特別是慶陽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樸、敦厚、粗獷而帶有歷史蠻荒之風和原始生命的壯美,可與秀麗細膩的蘇繡、湘繡相媲美。慶陽刺繡的主要形式有香包、掛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頂、鞋墊等多種類型,其中香包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精美的制作工藝、兼具的實用功能,最具有代表性。
香包在慶陽民間被稱為耍活、荷包,其制作思想源于《黃帝內經》。傳說岐伯行醫時采制艾葉、霍香、蒼術等帶有香味的中草藥,研兌后束包綴彩,置于人身上、房屋中,用以防疾、驅蟲、避邪、裝飾衣著,含中藥之香,傳鄉土之情。香包古稱香囊、佩帷、容臭,最早的可算是齊國的藥包了。《禮記》云:“男女未冠笄者……纓皆配容臭。”《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慶陽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被稱為“千歲香包”,其造型為荷葉蓋,由黃褐色蠶織物縫制,選料考究,造型雅致,刺繡精細,歷時800多年,仍色彩艷麗如新,實為千古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香包在慶陽地區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
長久以來,慶陽民間認為端陽節這一天是一個“惡日”,還有與此有關的很多傳說。相傳齊國的孟嘗君是夏歷五月五日這一天生的,因為生日不好,父親將他扔掉,但母親實在不舍,將其拾回,撫養成人。南朝的王鎮惡將軍也是這一日生的,父親給他起名叫“鎮惡”。還有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也是農歷五月五日投汩羅江的。所以每到這一天家家門上插艾蒲,娃娃身上戴荷包,人人要喝雄黃酒,都是為了驅逐惡魔,逢兇化吉。香包上繡著龍、虎、蟲、蛇、蝎等毒物,要以毒攻毒,驅邪逐瘴。娃娃們身上戴滿了香包,左肩上是獅子,右肩上是老虎,背上是青蛙、五毒,身上戴著金瓜,頭上點著雄黃,手里拿著粽子。端午節香包的品種繁多,除十二生肖動物外,還有粽子、瓜果、花卉、孔雀、鳥等,其中兒童的香包以驅“五毒”(蜘蛛、壁虎、蛇、蜈蚣、蝎子)香包為多,象征驅除瘟疫,百病不生。實際上,端午節戴香包,有其現實意義:端午后,天氣漸漸炎熱,傳染病開始流行,香包中有草藥,可以祛病。
隨著歷史的演變,驅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漠了,但香包作為顯示古文化形成與原始宗教觀念的民間藝術品卻留了下來,而且仍保留著上古時代農耕文明的原始文化形態,余韻不絕。慶陽香包善用隱喻、象征的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托和美好向往。最為典型的是抓髻娃娃,為古時黃帝部族的圖騰,腳踩蓮花的娃娃為黃帝之身,其左右所執的雞兔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意為天人合一。還有六娃鬧春,其中的胖娃娃代表土地神,燕子表示春耕將始,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傳承。魚鉆蓮比喻男歡女愛,魚象征男性,蓮象征女性。喜鵲登梅、蝴蝶采花都象征著男女嬉戲的美好意境,比喻婚姻美滿。松鶴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蝙蝠、銅錢和花穗象征福至眼前,歲歲平安。猴子和帥印象征封侯掛印,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和平美滿……
繡香包、戴香包也不僅僅限于端午,長久以來,香包已成為當地民間聯絡感情的重要信物。男女定情要送香包,老人過壽要送壽包;給老人送煙包,給年輕小伙子送荷包,給新媳婦送繡花胖娃娃等等。送給新婚夫婦“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小孩“福壽娃娃”(以憨態可掬的胖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送給老人“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圖案,寓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婚嫁喜事的香包多為魚穿蓮、蓮生貴子、雙雙鴛鴦等,象征祥瑞、幸福和生命的延續。
慶陽民歌里唱道:“八歲學針線,十三進繡房,進了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上。”千百年來,香包融入了慶陽大量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刺繡藝術,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制作香包的傳統。香包的制作工藝是非常復雜的:首先選好布料,一般用彩色綢緞和平布,其次畫好紙樣,然后用五彩絲線刺繡,最后裝上香料;香包的下面還要垂吊紅、綠、青、藍、紫等各色線穗,再穿上珠子、光片等,這樣一個香包才算是做成了。在刺繡針法上,有平繡、補繡、鎖繡、納繡、挑花等等,做出的香包造型優美、針功洗煉、色彩鮮艷、惹人喜愛。還可以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故事香包,如八仙過海香包。最小的香包只有拇指大小,而最大的則長達三四米。薄一波同志曾為慶陽香包題詞:慶陽香包甲天下。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慶陽香包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傳遞出的黃土氣息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如果說針功、造型是香包的形,那么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就是慶陽香包的神。今天,作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慶陽香包,不斷增添著新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逐步走向世界,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