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城距蘭州以北百余里,俗稱條城。坐落在黃河岸邊,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商埠碼頭和水路交通要道,興盛于明清時期,得益于水煙產業。一度成為西北及黃河流域商賈云集的地方,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給青城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教育的興盛。南北文化的互動和交融,多元經濟的并存與發展使這里人才輩出,先后涌現了一批隴上名人,給青城本土文化奠定了基礎,也給青城民間藝術以豐富的滋養。
探詢青城,幾乎家家戶戶都是書香門第,很多老宅子至今還保留著幾百年前文進武舉的匾榜,明清建筑端莊秀麗,祠堂書院保存尚好,古時家具,家家都有,幾乎連片的商人會館,富人豪宅昭示著昔日的輝煌。這里就像一個自然的古代博物館。當我們感受這一切時,不難體會到這里最值得贊揚的是人們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愿望和純樸的心靈以及洋溢著的聰明才智。無論從詩詞書畫、剪紙刺繡或磚雕木刻、戲曲小調,在創作內容上表達人們對理想和愿望的追求;如傳統的吉祥符號“福、祿、壽”、“琴棋書畫”、“麒麟送子”、虎、獅、牛、羊等,反映民俗民情、歷史人物和神話故事的“十二生肖”、“唐僧取經”、“吉慶有余”、“漁樵耕讀”、“教五子”、“暗八仙”等,其中以吉祥辟邪、農耕苦讀為內容的最有特色。由此看出青城民間藝術創作的意識是崇高而理想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
青城民間藝術雖然門類繁多,形式多樣,風格各異,但他們和任何藝術作品一樣,都具有鮮明的主題表現;大到一座建筑,一尊雕塑,一塊木刻,小到一只荷包,一對枕頂或一格剪紙,無論任何地方,任何形式都能生動地表達出作者的意愿。磚雕作品《教五子》、《漁樵耕讀》,刺繡作品《百鳥朝鳳》、《威震四方》,剪紙作品《朵朵葵花向太陽》,地方小曲子《西廂調》等等,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青城民間藝術的創作,大多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來尋求合理的造型形式,它不受自然現象的約束,進行大膽的取舍,選以典型的形象和情節加以表達,使生活中原本無聲無色的東西,變得活靈起來,給幾千年傳統、概念化的審美觀念賦予時代的色彩、生活的氣息。青城書院大門兩側豎有兩個石雕的石鼓,高家祠堂大門兩側則有兩座石雕獅子,周姓的前門兩側臥有兩個巨形的黃河石,六柱木刻大門前肘墻下砌有兩塊長方形石板,還有一處被叫作四扇門的大門前放置著兩個青色的刻有紋樣圖案的石墩。無論破舊的,新近建成的,水泥的或者木刻的,幾乎所有大門前須安置兩個石頭。這一鄉俗源于傳統文化,其取意保家太平,用作鎮宅辟邪。圍繞這一主題,民間匠人們創作了雄偉而逼真的石雕獅子,二龍戲珠的雙面石鼓,自然形態的黃河巨石,微施雕琢的青色石板,原始笨拙的黑色石墩,以及碗口大小的各種卵石。
在青城的廟宇、祠堂、民居或生活日常用具、用品上都能找到大量的裝飾圖案。如高家祠堂的木刻,民宅大門的磚雕、照壁圖案,民宅窗戶上的剪紙、彩繪、刺繡肚兜、枕頂的裝飾等等。裝飾在青城的民間藝術中被各種體裁所采用,而且達到了巧奪天工,妙筆生花的境界;在裝飾紋樣和形象的設計上他們大膽地傳承古代吉祥圖案,邊飾圖案、錦花圖案、畫像石、畫像磚等,并依據風俗或部位的不同,借用蓮花、牡丹、飛禽走獸、仙果花草、云氣紋、回旋紋等圖形做為裝飾符號,裝飾結構多以對稱和展開,紋樣組合巧妙,線形變化多樣,布局有疏有密,整體形象大方而合理。
民建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墻肘到屋檐,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裝飾圖案。從這些大小不同、形式不同、手法不同、樣式不同、位置不同的圖案來看,應用者獨具匠心;作者強調裝飾效果,但更加注重裝飾效果之后的功利,即裝飾的趣味性。作者通過概括、洗練的造型,目的是將具有象征、寓意性的符號通過比較簡便的手法表現出來,像磚雕門樓上的小匾,有些是直接用漢文書寫,而更多的則是用形象來表達,同樣是“榮華富貴”,如果用形象來表現,則雕一盛開的牡丹,上舞鳳凰,既有裝飾效果,又有耐人尋味之處。裝飾藝術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不僅在磚雕上刺繡、剪紙、木刻等都有大量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到青城民間藝術中暗含的中國古代原始哲學觀念,和青城文化的淵博與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