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時期,被稱為西域列國中的高昌國,其版圖就在今天新疆的吐魯番盆地,在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地帶。
高昌國國王麹 嘉是西域諸國中惟一的漢族人,他的祖籍就在甘肅省的榆中縣。史稱“麹 嘉為金城郡榆中人,金城即今之蘭州。又其百姓,亦多來自內郡,其立國垂百四十余年之久,不可謂非為中國歷史上值得留意之事”。
高昌國的漢文化
既然麹 嘉來自金城郡的榆中,并帶去了一批“內郡百姓”,相應地也帶去了漢文化,這在西域列國中是很獨特的。
首先看看該國首都的幾個城門名字,如東面的兩個門分別叫青陽門和建陽門,西面的兩個門是金章門和金福門,北面的叫玄德門和武城門,南面只有一個城門稱橫城門。顯然,這七個城門的取名,完全是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以五行學說為依據,透出濃濃的漢文化味兒。
國都城門的名字如此,城中執掌政權的國王之崇尚推崇漢文化就不待說了。第一代高昌王麹嘉就搜求五經、諸史,并請學者劉燮任博士,教授學生。第三代高昌王麹堅還在自己住的宮里,繪“魯哀公向政于孔子之像”。就這樣,高昌國的語言、文字基本上是漢語言漢文占統治地位,儒家思想也是掌權者的主導思想,不僅公文用語使用漢文,甚至連文書格式、用詞也都仿照中原模式。
當時,高昌國不僅有《毛詩》、《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還有各種史書和文集。在阿斯塔那古墓中,還發現了《毛詩鄭箋》、《孝經解》、《三國志·吳志》、《晉陽秋》,甚至還有兒童學習漢文時所寫的《千字文》、《乘法訣》和《急就章》等,這足以說明漢文化在該國的普及與盛行。
除了文化方面的完全漢化,連宗教方面也是如此,像中原固有的道教也乘間傳入了高昌國,證據是在一個將軍的墓中就殉葬有一紙道教的符 。
麹文泰和唐僧
麹 氏高昌國存在的時間相當長。他們傳了九世十王,歷時130多年。開頭的幾代國王標榜儒學,推崇道教,后來的幾代國王就逐漸轉而信佛。到第七代高昌王麹乾固就開始信佛而且虔誠,他的孫子———第九代高昌王麹文泰就達到了佞佛的程度。
就在唐太宗貞觀元年或二年(627或628),也就是高昌王麹文泰的延壽四年或五年,唐三藏法師玄奘 沿著絲綢之路萬里跋涉,去西方取經。路過哈密(當時叫伊吾),麹文泰得到信息,立即派貴臣帶著幾十匹好馬趕到伊吾,盛情邀請唐僧到高昌國去一趟。
唐僧推辭不過,只好隨他們走了六天,于半夜時分到達高昌城。麹文泰和王妃都沒有睡,虔誠地讀經等候著,一聽唐僧到來,忙親自前去迎接,拜問甚周,直到天將破曉,才告辭還宮。
天亮以后,唐僧正想入睡休息一會,哪知興致正濃的麹文泰又率王妃以下的眾人前來禮問,請唐僧移住到王宮近旁的法壇中,派人侍衛,又讓高昌國的佛教大師前往拜見。
十幾天以后,唐僧要告辭上路了,高昌王麹文泰執意挽留,死活不讓他走,并提出許多優惠條件想打動唐僧。說什么他自己愿意以弟子身份供養唐僧一輩子,讓全國的人都成為唐僧的信徒,虔誠地聽其講經說法……
唐僧用絕食的方式表示西行的決心。麹文泰每天親自捧盤送食,唐僧就是水米不沾牙,拒絕進食。僵持到第四天,唐僧已餓得奄奄一息了。麹文泰見狀,只好不再勉強,答應唐僧繼續西行,并和他結為兄弟,相約唐僧取到真經回來時,再到高昌國住三年,并以弟子身份供養他。
唐僧離開高昌城時,麹文泰親率僧侶、大臣和百姓,傾城出動送行,并抱住唐僧慟哭不已,直送了幾十里才回。
國破了,人還在
高昌王麹文泰如此佞佛,一門心思信神弄鬼,可在掌握國家的政治決策方面卻出了失誤和岔子。
地處絲路要沖的高昌國是臣服于中原唐王朝的,其間,麹文泰于貞觀年間親赴長安,朝貢覲見了李世民。哪知他在歸國途中看到陜西一帶及甘肅老家的經濟不景氣,“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由此推斷唐朝的國力不強,遂產生藐視情緒。
回到高昌國以后,麹文泰就命人堵截、掠奪西域諸國沿絲綢之路前往唐朝進貢的使臣,并攻打與唐朝和好的國家。李世民派人送書信責備他并曉以利害。夜郎國國王式的麹文泰回答得非常輕蔑、狂妄。唐朝便發兵前來討伐。結果,麹文泰一點辦法都沒有,當唐軍迫近時,他被活活嚇死了。
失勢了的麹家后代頗為幸運。麹文泰的兒子麹智盛“歸唐”后,國王稱號是沒有了,但仍被拜為“左武衛將軍”、“封金城郡公”,居然做了故鄉蘭州的官員。其后,他的侄子麹崇裕,因幫武則天鎮壓李唐宗室反武則天的軍事行動立了戰功,武則天封為“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使他又成了吐魯番的朝廷命官。
榆中出土石棺和交河郡夫人
1973年8月,興隆山北麓的榆中朱家灣村附近,發現一處唐代墓葬,內有一巨大的石棺和綠寶石金戒指等殉葬品,還有青石墓志銘一方,銘文為:“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志序。”正文有“夫人諱議,字輔賢……”云云,還有“薨于金城郡私第”等語。
交河郡遠在新疆火焰山下的吐魯番盆地,唐代的“交河郡夫人”怎么千里迢迢、長途奔波地安葬到榆中境內了呢?
經考證,墓主交河郡夫人慕容儀,是高昌王族麹家的后代交河郡王麹崇裕的妻子。原來李世民出兵討伐高昌國,最末一代高昌王麹智盛開門迎降,歸唐亡國。大度的李世民沒有懲辦他,可能是麹家原籍系金城的緣故吧,居然封亡國之君麹智盛為“左武衛大將軍、金城郡公”,在金城做官,故此在蘭州有他們的住宅私第。其后,麹智盛的侄子麹崇裕正如上文所述,幫武則天鎮壓唐宗室李貞的反叛而立了戰功,天授初年(690)“崇裕授左武衛大將軍、交河郡王”。
交河郡乃高昌國故地,這樣,前高昌王的子孫麹崇裕雖不是復辟,但又名正言順地成了吐魯番盆地的統治者。只因他的大伯———亡國之君麹智盛做過“金城郡公”,所以麹崇裕的妻子慕容儀病逝于“金城郡私第”后,他們把墓地選擇在故鄉———榆中興隆山北原就是合乎情理的了。
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葬中出土的巨大石棺,四面刻有凸出浮雕,現存放于榆中縣博物館。睹物思人,如此巨型的豪華的石棺,若非王公貴族,是絕難辦到的;遠在火焰山下的交河郡王夫人,若不是夫家的祖籍在金城榆中,是不會把最后歸宿之地選擇在興隆山北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