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廣西東蘭縣開展銅鼓普查登記,僅壯族民間收藏的銅鼓就有463面。因為普查時間短促,農民還有顧慮,漏報、瞞報不少,實際數字應是600面左右。學術界稱東蘭縣為“銅鼓之鄉”,又說是全國“銅鼓之最”。廣西博物館入藏銅鼓343面,為全世界銅鼓最多的博物館,相比之下,東蘭壯族銅鼓也可稱世界“銅鼓之最”了。
東蘭壯族銅鼓為何如此之多?這還得從紅水河地域說起。
東蘭縣位于云貴高原南緣群山王國之中,紅水河自北向南穿過縣境。早在新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就在紅水河沿岸生息繁衍,從事狩獵農耕。面對山險水惡和生產力低下,他們產生了許多幻想,銅鼓被當作了“神物”“靈器”。相傳壯族始祖布洛陀開通紅水河時,水綠河繡,那時叫綠水河。后來圖額(水神)發癲狂在河底打架,堵塞流水,山間一片汪洋,水黑如墨,人和鳥獸跑上山洞,向布洛陀報苦情。布洛陀用黃巖泥捏成兩面公母銅鼓,鼓面上放個太陽,金光四射。銅鼓飛下河水,和圖額開打十天十夜,圖額逃進深潭暗洞,遍體鱗傷,血流成河,黑水變紅水,所以叫紅水河。圖額斗敗后并不死心,又在水里作惡。這次銅鼓斗不過它,被它嵌進石縫里,掙扎幾天才回到岸上來。人和鳥獸都來勸銅鼓,請它不要再下河。布洛陀就給銅鼓加上耳朵,叫人懸掛鼓耳,敲打銅鼓響“咚”,圖額聽到銅鼓聲就心驚膽寒,血流不斷,不敢作惡逞兇。
這個傳說,揭示了壯族先民對銅鼓產生神靈崇敬,對其威靈無限夸大的根源,只要敲響銅鼓,人間就可太平,正是人們認為銅鼓具有非凡的神力,最終將其視為神圣并倍加珍愛的原因所在。本來,布洛陀時代是“混沌初開”“乾坤伊始”的遠古時代,銅鼓問世則是以后的銅器時代,其間相隔萬千年。然而,人們把鑄造銅鼓的功勞歸功于布洛陀,這自然與布洛陀在整治紅水河災害的特定歷史環境中立下功勞有關,而銅鼓也因此被打上了紅水河地域的烙印,成為“神物”“靈器”,為后人所繼承。
如果沒有愚蠢與偏見,東蘭壯族銅鼓將是以千萬計,這并不夸大。封建統治者把銅鼓視為“傷風敗俗,非剪除不可”,銅鼓沒有合法地位,被收繳不少。大辦鋼鐵年代,銅鼓被沒收砸成“爛廢銅”,送往工廠。“文革”期間,銅鼓被戴上“四舊”帽子,收繳銷毀。小小一個蘭陽鄉,一天就被大錘砸爛258面銅鼓,真是目不忍睹;區區一個縣物資局,一夜就裝運兩大卡車“爛廢銅”往柳州,可謂驚心動魄。事后,農民怕“犯罪”,就把銅鼓深藏起來。后來,隨著改革開放和保護文物政策不斷深入人心,才又聽到壯家銅鼓聲。
千萬年來,紅水河壯家與惡山險水之搏斗,銅鼓始終是他們的主要精神支柱。他們認為,銅鼓能驅邪降魔消災生福,只要敲響銅鼓,人間就可太平。過去多災多難,民貧如洗,除個別人家藏有私人銅鼓外,大多數銅鼓則是貧困者群體所有,其中以兄弟、宗族、氏族、村寨四種共有最為普遍。他們把銅鼓當作群體“興旺”“合好”的象征,擁有銅鼓越多越“吉祥”。蘭陽鄉周樂屯韋氏祖先十幾戶人家,幾代人集資買來12面銅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歡敲取樂,熱鬧非凡,他們世代男女都聰明能干,傳說是銅鼓的“福分”。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逃離家園,可以拋棄財物,銅鼓卻不離人。1947年秋,金谷鄉板陸村華氏四面銅鼓被土匪劫去,他們借來50多人槍,騎馬追趕,和土匪血戰,雙方人傷馬亡,華氏奪回銅鼓才收兵。“文革”期間,華氏這四面銅鼓被沒收,幾位青年深夜翻山過水,爬墻掏瓦,從民兵把守的倉庫里“偷”出銅鼓,帶回村里土埋。愛護銅鼓,這是壯家的優良傳統,它是無形的鏈帶,把銅鼓牢牢拴在壯家人心里。
東蘭銅鼓多是麻江型,音響傳得遠。麻江是貴州省產銅的山區,銅鼓匠鑄造的銅鼓,全靠紅水河船裝水運到東蘭。但路遠水險,銅鼓運到壯家困難不少。明清時代,壯家邀請麻江銅鼓匠來東蘭,在紅水河西岸的蘭陽、大疇兩山坳口開設銅鼓鑄造廠,為了保密,銅鼓匠封鎖山坳,開工時不許人來往,兩三天可造出一面銅鼓。從此,麻江型銅鼓產地遷移壯鄉,壯家人歡馬笑。
從古到今,東蘭紅水河畔壯家每年要歡慶一次盛大的蛙婆節(青蛙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請蛙婆,正月唱蛙婆、孝蛙婆,到月末葬蛙婆等活動,銅鼓聲日夜不息,男女老少歡樂歌舞,人山人海歡度新春。沒有銅鼓的村寨,人們過年不祭蛙,人心不寧,他們拼命積累,依靠眾人集資,最后就有銅鼓響聲了。
賽銅鼓是紅水河兩岸壯家久沿成俗的大型娛樂活動,每年春節前后,各村寨把銅鼓抬上高山嶺頂,隔河或對山對打,鼓聲不能間斷,全族人或全村人輪流敲打,持續幾天幾夜。山下水邊人山人海,眾人會集分享銅鼓音樂之歡樂,評論鼓聲鼓質,夸耀各方鼓手技巧和耐力。這是一場特殊的比賽,眾人當裁判,對賽雙方都不甘示弱。但是,銅鼓持續敲打時間過長,發“高燒(熱)”變啞鼓常有發生;日夜敲鼓,人也有精疲力竭的時候。每當一方先停鼓,就稱“負方”,被眾人取笑。“負方”要向對方贈送酒肉,稱其銅鼓為“王”,稱其鼓手為“師”。雙方在交杯歡飲中對唱銅鼓歌,熱鬧非凡。歷代銅鼓不斷引入東蘭壯家,這和賽銅鼓有密切關系,和壯民爭光心理尤為密切。
壯家逢年過節和婚嫁,都要敲打銅鼓慶賀,鼓聲日夜不停,人們歌舞不散。壯家老人過世,以銅鼓聲送葬,緩解親人悲傷,迎送親友來往,三天三夜銅鼓聲不息,喪歌不停。最后以銅鼓聲開路送棺下葬,解除悲淚,慶賀死者安息地府。
過去,在經濟文化落后的東蘭紅水河山區,銅鼓產生了強大魅力,古今一直震撼著壯家的心靈,他們以鼓為樂,以鼓為榮。盡管歲月流逝,壯家銅鼓卻不衰老,而是永葆青春,給我們留下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