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參加實驗
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分數是重要的,是惟一的評價標準。而新課程的評價理念則強調要以人為本,強調評價的實效,強調促進發展。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學評價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的。所以,我校在英語教學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實驗。
經過學習,我們確定了實驗前必須做的三件事:
1.統一認識,明確實驗一定要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實驗為日常教學服務。
2.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實驗前的了解性、診斷性調查(問卷式、討論式),為下一步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3.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分組中可采取“指派”、“自然坐位”、“自由組合”的方式)。
二、實驗的具體實施
(一)對《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方案》的使用說明
準備工作后,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方案》及《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階段性報告單》。
1.《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方案》在實施過程中不是絕對的,教師對形成性評價的項目有選擇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師自身素質、能力選擇若干項,也可再補充其他評價項目。例如:有的教師把英語歌曲的學唱作為了一項評價項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方案》中所列的10個項目中的前兩項,是教師必選項。在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時,我們經常采取如下方式:每周初(即每單元教學伊始)幫助學生對學習條件進行自我評價,主要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在一周的教學(即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包括是否完成,完成質量,主動修改、質疑等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一周的教學(即一單元的教學)結束后,教師首先幫助學生完成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自我評價,然后督促學習小組對本組成員在本周的表現(主要是積極參與、認真合作方面)進行互評,最后教師給予評價,形成《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周”報告單》。學生應根據教師和伙伴指出的問題進行反思,然后寫出在下周要怎樣改進。更細致一點的工作可以細化到每堂課。例如:在去年省的英語學科形成性評價課題階段檢查中,孟天賀老師代表我校教師所上的一節課中,充分體現了英語學科形成性評價的活動過程及我們設計的《英語課堂活動評價表》的使用過程。
經過兩年的嘗試,形成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成了教師備課不可缺少的環節,并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我校的李達老師在參加今年東北四城市英語課堂教學交流研討課中,為學生設計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的環節,設計了一組購物的話題,讓學生分組活動,為自己的商店命名,并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商店,扮演顧客的學生到各商店購物后進行評價,如服務態度、商品價格、商品質量等的評價,并讓學生在評價后再完善。真正達到了英語學科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使預先設計的靜態評價轉變為動態評價。
關于聽、說、讀、寫和表演等方面的表現,教師要做好隨堂的評價。我們應該認識到,教師其實隨時隨地都在評價學生,這種評價更為及時、真實,有時也許只是老師情不自禁豎起的大拇指,就已經給了學生最好的評價,最大的鼓勵。
3.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形成性評價的項目有選擇權,可從教師提供的項目中選擇參加。但第一、二項是必選的。例如:有的學生選擇英語筆記作為自己的一項成果展示,學生評價時提到:某同學的英語筆記已經不再是單純地記知識點了,他是把筆記當作一件作品來設計、創作的。
4.《英語學科形成性評價階段報告單》是對學習過程中每天、每周評價活動的階段性回顧,分別在期中和期末進行。其中各評價項目的成績均用Excellent、Very good、Good、Adequate、Need much im-provement五個等級表示。
5. 《英語學科形成性評價報告單》中的“綜合評價成績”一項由任課教師綜合評定各評價項目的成績后給出。
(二)《英語學習評價手冊》的使用
1在日常教學中,《英語學習評價手冊》給了我們最及時的幫助。評價手冊是按照形成性評價的思路設計的。它所設計的每單元6~10項評價活動是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是簡單的課堂練習或單元測試。可貴的是手冊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測試型(聽、說、讀、寫)的評價項目,還提供了“自我評價:學習條件、學習技能”和“自我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這三項非測試型的評價項目。在每單元的教學活動之前,我們都會通過“自我評價:學習條件”幫助學生明確在進行這一單元的英語活動中“我要用英語做哪些事;做這些事的實際目的是什么;和誰一起做;怎樣的情景(環境);會有什么結果;為了更好地做事情,我要事先做哪些語言知識上的準備”,等等。
2.評價手冊為每一項測試評價活動設置了記分欄(在每頁的底部),每項10分。在進行具體操作時,我們都和學生共同商定以哪一個分級為達標成績,不同程度的班級會有不同的達標成績,甚至同一班級的不同程度的學生達標成績也是不同的。目的在于為不同學習環境下、不同起點、不同水平的班級和學生確立一種合理的、具有激勵作用的形成性目標。不管我們設立的達標成績怎樣不同,但我們都大力鼓勵學生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如:聽力、寫作等項目)中爭取最高分數;我們也鼓勵同組學生幫助自己的伙伴在他較弱的領域達到達標分數,對共同進步、無人掉隊的組會給予合作分數。在記分活動中,教師不是惟一和絕對的裁判者,而是討論、協商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討論、協商活動中的監督者和引導者及“矛盾”的化解者。因為我們真正看重的是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所進行的討論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指導。我們在完成每單元不同類型活動的評分后,會在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集中評價,主要幫助學生分析和回顧已有的學習經歷,鼓勵他們學會在英語學習中怎樣伴隨著評價來改善自己。大家會通過我們學生的《評價成績表》看到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
(三)對態度行為評價的一點嘗試
以上我們都是在較多地談論怎樣運用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鍛煉英語能力、改善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提高。但這一切活動的順利進行都有賴于學生心理、態度的積極響應,它是實施評價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我們利用《英語學科態度行為評價表》進行了最膚淺的嘗試。在同伴評價時,教師特別提示學生請一位你最信任的、最能幫助你的同學來填表。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然后調整自我,進而改善自我,最后獲得自信,享受成功!
三、實驗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經過兩年的努力嘗試,我們在收獲的同時,也發現了許多問題。我們的學生從被動接受老師、家長的評價(經常是因分數而造成的片面評價,甚至是委屈),到學會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改善自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喜的進步。初二學年是典型的“塌腰”學年,不僅是知識上的“塌腰”,更重要的是態度行為上的“塌腰”。我們通過英語學習形成性評價的方式,有效地保護、激發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我們看到不管什么程度的學生都在想辦法參與你的英語活動時,我們感到了最大的收獲——關注過程,激發潛能!
同時,我們在實際操作中,也發現許多的問題。
首先,我們突出地感覺到教學條件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活動的效果。比如:課業負擔過重。我們實施形成性評價是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給學生增加額外負擔。大班額限制了老師對需要幫助的學生的有效指導,教師工作量過大,必然忙不過來,使一些活動流于形式。
其次,原有的評價方式所形成的評價心理及評價習慣頑固地糾纏著我們的老師和學生,我們是否有更切實可行的方式來克服評價中的心理誤差呢?
最后,評價是一種機制,是一種觀念,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和形成的。我們有幸較早接觸、嘗試了形成性評價這種先進的、科學的評價方式,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堅持學習、堅持探索、堅持總結是對我們最大的考驗。
責任編輯/張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