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逮捕金融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精心獲得國家杜馬選舉的如意結果、高調組織核軍演和總統選舉前解散政府……普京在總統大選勝利在望的情況下這樣“大動干戈”,必有其更強烈的政治目的。
提前開始第二任期
政治是一門藝術,而俄羅斯的政治藝術則具有獨特性。根據俄羅斯憲法,2003年底和2004年3月14日先后舉行國家杜馬選舉和總統選舉。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俄羅斯就進入了政治權力變動時期,啟動了主要權力機關掌權人更換和再確認的基本程序。盡管俄羅斯處于政治敏感時期,但此過程波瀾不驚,表現出葉利欽時代之后的俄羅斯政治穩定之態。政局平淡、選舉結果無懸念性和普京“一枝獨秀”,更使俄羅斯民眾和全世界的政治家對俄羅斯的這兩次選舉缺乏興趣。
但是,普京在大致沉穩了第一個任期后,明顯加快了政治節奏。逮捕金融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精心獲得國家杜馬選舉的如意結果、高調組織核軍演和總統選舉前解散政府,上述所有政治信息向世人表明,普京提前開始了第二任期的工作,大有“只爭朝夕”的味道?熏表現出普京務實進取的政治風格和奮發圖強的斗志。
現在各國政治家所關注的不是普京能否勝出,而是這個政治強人連任后將以什么方式來治理俄羅斯。普京的第一任期都處于政治乏味狀態中,保持政治穩定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政治特點。與葉利欽時期頻繁更換政府首腦不同,普京幾乎將卡西亞諾夫用到了第一任期的最后時刻。盡管在總統選舉前夕普京解散了政府,但人們所驚訝的主要不是卡西亞諾夫政府為什么會被解散,而是普京為什么不在總統選舉之后順理成章地這樣做。
頻頻出招意為何
國家杜馬選舉前后普京在政治“棋局”上的幾步棋,傳遞了許多重要的政治信息。
考察此次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和總統選舉,我們會發現若干隱藏很深的政治謎底。普京及其智囊在交叉著下幾盤相互關聯的政治棋。盡管普京極力隱藏“棋局”中的銳氣,但我們還是能夠透過表面直觸問題的實質。
第一步棋是,逮捕霍多爾科夫斯基。這一招“一石三鳥”,其一防止霍多爾科夫斯基攪局;其二剪斷與葉利欽家族相連的政治“臍帶”,迫使總統辦公廳主任沃洛申辭職;其三迎合民眾痛恨寡頭的心理,為議會選舉造勢。這步棋雖然看似冒險,但近期效果明顯。從中長期來看,普京與寡頭的關系將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俄羅斯的未來局勢。
第二步棋是,支持“統一俄羅斯”黨及其協作黨派最大限度地贏得大勝局面。只有“統一俄羅斯”黨掌控了議會,普京才能通過該黨掌控法律的制定權,才能在其政治決策上輕而易舉地蓋上法律的印章。問題還不僅僅如此。2003年國家杜馬選舉的核心實質在于,普京在著意安排2008年的總統選舉。只有將2003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聯系在一起考察,才能夠看清普京精心策劃和組織這次議會選舉的真實戰略意圖。因為按照俄羅斯現行憲法,普京只能任滿兩屆總統,2008年已經無權連任第三屆了。普京若想繼續連任,只能通過如下三種方式之一,一是參加2008年總統選舉,二是延長現任總統任期,三是實現俄白聯盟。但無論以何種樣式繼續連任都必須修改憲法,修改憲法就必須得到議會2/3的贊同票,而若獲得上述票數就必須使“統一俄羅斯”黨及其協作黨占據議會的絕大多數。從這次議會選舉結果來看,普京達到了這樣的政治目的。這就為后續的政治舉動儲備了政治能量,提供了運用法律的可能性。當然,普京也有可能遵守現行憲法到屆即退,那是另外的事情。作為政治家,人氣正旺的政治家,尤其是肩負重大歷史責任的政治家,他有這樣的戰略意圖是自然的。
第三步棋,解散政府。普京這步棋的用意有三:其一,爭取時間干正事;其二,提前換上“自己人”,培養自己潛在的接班人;其三,徹底拋棄葉利欽家族勢力對自己的影響,走“自己的路”。
由此看來,打擊寡頭表明普京在著意恢復國家秩序,增強國家控制能力,削弱寡頭的經濟勢力以防止他們過多干預和操縱政治;進行核軍演旨在檢驗俄羅斯核力量的有效運行狀態,顯示俄羅斯的現實國威,提高國民的自豪感,增強民眾參選積極性;解散政府旨在組建“自己的班子”,形成自己的執行權力體系和人脈,以實現其戰略目標。普京在總統大選勝利在望的情況下無須“大動干戈”,他這樣做必有更強烈的政治目的,預示未來治國的戰略考慮,這正是我們要關注的。
政治“柔道”的魅力
從戰后蘇聯和俄羅斯國家領導人治國方略上看,普京不像赫魯曉夫那樣朝令夕改,指手畫腳;不像勃列日涅夫那樣不思進取,保守僵化;不像安德羅波夫那樣胸有大志而體力不支;不像契爾年科那樣老態龍鐘,貪戀權力;不像戈爾巴喬夫那樣治國無能,導致亡黨亡國;不像葉利欽那樣武斷和多病,導致危機四伏。普京就是普京。普京自有普京獨特的政治魅力。他的出現預示著俄羅斯進入了新的時代,標志著俄羅斯終于出現了一位得到民眾大力支持的領袖。普京給俄羅斯民眾的印象不僅僅是沉穩,更多的是有一種力量。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家,他做事干練,行動果斷。這正是現實俄羅斯所需要的領導人。
四年前俄羅斯某報在普京上臺后不久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亂世中沉默寡言的總統》,比較葉利欽和普京的政治路數的不同。該文認為,葉利欽是靠排擠別人青云直上的,普京則是被人看中,被一下子推上頂峰的。葉利欽從當總統第一天開始就在為爭取更大的權力而斗爭,而普京則是從上任第一天起就有人爭先恐后地把俄羅斯僅有的全部權力堆在他腳下。葉利欽坐在岌岌可危的“王位”上,起勁地“調動著他的一班人馬”,以期抓住權力;普京則是人家把他四平八穩地放在“王位”上,而他看上去總像是“只坐了個邊兒”。但是有理由確信,普京第二任期絕不會再低調,這就意味著普京所面臨的問題是十分困難的。真正意義上的“戰斗”即將開始。
能量來自民意
然而僅僅從“權力藝術”的角度來審視普京,似乎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普京之所以得到俄羅斯民眾的愛戴與擁護,是因為普京的所作所為完全反映了俄羅斯民眾的心態、理想和渴望。普京的強國夢想深深地抓住了國人的心。因此,普京迅速擺脫了“虛擬狀態”,成為強有力的政治家。俄羅斯是一個能夠創造奇跡的國家,也是能夠產生各種神話的國度。普京青云直上即是一例。
1999年以前,在俄羅斯政壇上,普京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官僚。葉利欽頻頻更換政府總理人選就是為了尋找接班人,但不少人在接近俄羅斯總統寶座的“賽道”上失手。葉利欽在關鍵時刻鎖定了普京,大大出乎俄羅斯政治精英的預料。在普京出任總理之時,許多人按照過去的政治演化程序推算,認定普京是又一個失手的沖刺者。然而,普京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將反恐行動成功地演化為一場車臣戰爭。要知道,普京是克格勃出身,反恐和組織反恐戰爭幾乎屬于普京的專業范疇。從權力學的角度看,領導人執政之初能夠踏上一個自己所熟悉的平臺就有巨大的成功希望。普京得到了這樣的機會。車臣戰爭造就了普京,造就了一個領袖,也造就了一個神話。車臣戰爭這場“武戲”深深地震撼了俄羅斯民眾,激發了聚積許久的愛國熱情和強國斗志。所以,普京初次登臺就獲得了滿場喝彩。僅僅半年時間,一個無名小輩贏得了1999年議會選舉和總統選舉的巨大勝利。在第一任期普京又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跡。經濟的恢復性增長,使普京獲得了巨大的支持和能量。
2003年,普京給自己規定了三項任務:一是消除貧困;二是十年內GDP翻一番;三是實現軍隊現代化。上述三項任務其實歸納起來是兩項,即經濟強國和軍事強國。可以預見,普京在第二任期內會大大改變自己的治國風格,會與不同的政治對手(無論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對弈,以期最終贏得“治國大師”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