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月19日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艾奧瓦州結束了第一戰的爭奪。馬薩諸塞參議員約翰·克里贏得38%選票,名列第一;此前在民意測驗中遙遙領先的迪安僅得到18%的選票,名列第三。
也許就像迪安的前競選主席格羅斯曼所說的:“贏得競選的并不是那些最能激動人心的候選人,而是那些失誤最少的人。就像是一次謝幕,迪安的告別比一年多前他的出場要熱情洋溢得多。他說:“我將不再積極競選總統職位。不過,我們將利用我們巨大的基層網絡來組成一個新的團體,積極促成民主黨內的變革,最終改變我們國家的面貌。”
2002年12月,迪安在紐約曼哈頓華爾道夫酒店大堂接受采訪時,第一次談到他將要開始的競選行動。就這樣,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大財團的支持,沒有驕人的政治資歷,佛蒙特州前州長迪安開始了自己的競選行動。而這一行動最大的特點就是“憤怒”!
去年,一本名叫《新世紀的常識》的小冊子風靡美國。書中引用了杜魯門的一句話:“是讓那些出身豪門的小子控制這個國家,還是讓人民來治理國家?” 小冊子的矛頭直指當今美國大選以錢奪權的模式,作者不是別人,正是迪安。在迪安的號召下,一場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基層選舉運動開始了。“迪安為美國”———這是美國點擊率最高的競選網站。
“布什從大公司獲得兩億美元的資助。我們可以通過從兩百萬美國人的每個人手中獲得100美元來實現同樣的目標。如果你不能負擔100美元,捐出10美元,再找9個人各捐10美元。”這段平實而充滿信心的話,打動了許多原本對選舉失去信心的選民。2003年,不借助任何大財團的勢力,迪安籌集了四千萬美元的經費,創造了美國選舉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
有人說,迪安比任何候選人都更了解民主黨選民的心理需求,那就是:打敗布什!迪安把自己稱做“民主黨里的民主派”,用憤怒將自己與其他民主黨候選人區別開,也用憤怒贏得了選民的心,奠定了民主黨的競選基調。因為迪安的號召,這次參加民主黨初選的選民數打破了以往的記錄。在這次大選中,甚至產生了一個新詞“Deaniacs”,意思是“迪安的狂熱追隨者”。
但在狂熱的激情之后,迪安和他的支持者們還是發現,競選比“運動”要復雜艱難得多。最后迪安退出了競選,但就在這時,另一個人出現了,他和迪安一樣,用憤怒挑戰布什,挑戰驢象兩黨的競選規則。

“從今天開始我將參加2004年的總統競選,和所有希望改變集團統治的人們一道努力!”獨立競選人、著名作家兼律師拉爾夫·納德的宣言將美國人的記憶帶回到了四年前的大選。四年前,納德以第三黨綠黨候選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挑戰兩大黨派的權力壟斷。在民主黨人看來,是納德搶走了原本可以屬于戈爾的選票,護送著布什走進了白宮。
四年之后,正當民主黨同仇敵愾要打敗布什的時候,納德卻再度出山。曾經在2000年幫助納德的人都勸他別再攪局。民意調查顯示,2/3的美國人不希望納德參加此次大選。人們擔心,四年前的故事會再度重現,但納德對此并不在意。“那些說我是搗蛋鬼的人應該重新審視他們對自由、對民權的立場。我感到可笑的是,那些支持婦女有墮胎權的聲音現在卻在反對人們的被選舉權。”
對于即將年滿70的納德來說,參選的目的是向兩黨競選的體制提出挑戰。在他看來,華盛頓已經成了企業集團占領區。金錢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無孔不入。而民主黨與共和黨在代表大集團利益這一點上并沒有根本的區別。雖然他的理念是正確的,但是,正確并不意味著成功。迪安的故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如果說迪安是從民主黨陣營里殺將出來的叛逆者,希望通過集合基層民眾的力量改變美國大選的金錢本位,那么,一生為消費者權益奔走呼吁、與大公司作對的納德,則是一個游離在體制之外的挑戰者,用冷酷的抨擊拷打美國政治的神經。雖然站在不同的位置,兩人卻發出了同樣的聲音:讓選舉擺脫金錢的控制,真正成為展現民意的平臺。
也許,這就是競選,一場現實的政治決斗,而不是狂熱的民主運動。沒有黨派支持,沒有資金援助,幾乎可以肯定,納德無法走向白宮。但是就像一位政治分析人士所說的,納德的力量不在于金錢,不在于勢力,而在于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