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烈的憂患意識使韓國人過于悲觀,但這個問題對我們有啟示作用。
近年來,韓國國內大型企業財團紛紛移師海外,中小企業海外投資的勢頭也迅速加快。2004年1~4月,中小企業海外投資的總金額為6.08億美元,與200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5.9%,接近同期大型企業海外投資金額(6.62億美元)。韓國一些專家指出,這種現象意味著本來可以穩固支撐韓國經濟的增長動力逐漸崩潰。因為,隨著企業爭相遷移海外,國內設備投資已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呈現減少的趨勢。韓國正在出現空洞化現象擴散到整個產業的跡象。專家們擔心,這種現象與投資和內需蕭條等因素結合在一起,使韓國的增長潛力急劇下降。根據韓國《朝鮮日報》不久前的報道,韓國人對本國經濟的評價最為悲觀。
東亞關注產業空洞化
目前,對“產業空洞化”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大體上是指因成本上升而使國(地區)內企業失去國際競爭力?熏而將制造業生產基地外移,因而對其國(地區)內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有關“產業空洞化”問題的討論在東亞興起,特別是日本、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非常關注產業空洞化對其經濟的影響。針對日本產業空洞化問題,有些學者指出,日本制造業國外的生產比重雖然不斷上升,但與美國的28%、德國的32%相比,其比重只有一半左右,因此,產業空洞化在日本并不嚴重。
制造業外移所造成的“產業空洞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造成失業率上升;第二,出現貿易收支不平衡;第三,造成產業分工體系的松散和技術水平的下降。一些學者認為,產業空洞化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該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須下降;二是制造業生產力下降,因而減弱國際競爭力。
韓國人過于悲觀
從韓國的具體情況看:
失業率并未出現大幅度攀升。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失業率曾達到7%,此后連年下降,近兩年基本保持在3.5%左右,因此就業壓力不是很大。而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必然伴隨結構性失業問題的產生,如企業因經營和管理問題倒閉或重組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就業率。此外,韓國制造業目前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3,并提供著26%的就業機會,而這一數字在美國僅為13%。
出口保持增長態勢,貿易收支保持大幅順差。韓國因地域狹小,資源有限,因而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所以出口始終是支撐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02年;2004年上半年,出口增長率始終保持在兩位數。目前出口已經占韓國經濟總規模的38%。
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仍保留在國內。近幾年來,韓國大中型企業加快了海外投資的步伐,特別是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和技術轉移。但是,這并沒有破壞韓國國內完整的產業體系,主要支柱產業中IT、汽車向外轉移的規模和速度較快,但對鋼鐵、造船等重要產業并沒有太大的影響,特別是造船業呈現穩定并持續發展的勢頭,2003年在世界造船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43.5%。此外,韓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仍保持在發展中國家的前列。例如,韓國最大的企業三星公司,仍將含有高附加值的部分產品的生產和很多零部件的生產放在國內。不久前三星公司在韓國國內投入170億美元建造一所最先進的工廠生產液晶顯示器。這表明,韓國正在步日本的后塵,更加注重經濟向高附加值化發展。因此,產業外移的同時,其國內應創造出具有國際生產力以及成功的創新企業才行。
企業發展不平衡與產業空洞化沒有必然的聯系。制造業企業外移是經濟全球化中的必然現象,也是工業化過程中一國(地區)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經之路,與企業發展不平衡沒有必然的聯系。與中國臺灣不同,韓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始終比較緩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不占主導地位。韓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或支柱產業大多集中于大型企業財團,這些大財團是國家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雖然目前韓國企業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嚴重,但由于某些高科技產業在投資規模、技術水平、營銷管理等方面要求很高,一些中小型企業很難具備相應的承受能力、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所以,韓國目前更應該關注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問題,即出口創匯越來越集中于電子產品和汽車的出口上,以及如何解決外國直接投資逐年下降的問題。
產業空洞化≠經濟蕭條
從以上情況看,目前韓國的“產業空洞化”對其經濟的影響并不十分嚴重。但是,韓國國內學者的擔憂可以說是一種警示。從長期看,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產業外移的趨勢不可阻擋,自然會對某些國家的產業體系造成沖擊和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韓國也不例外,其制造業的地位也會隨之下降。但是,不應簡單地將“產業空洞化”與“經濟蕭條”劃等號,因為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不僅會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而且還有政府決策的失誤、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以及突發事件等的影響。2004年7月7日,韓國副總理李憲宰指出,韓國與日本在社會基礎、投資潛力、財政赤字規模以及結構調整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不會出現長期不景氣的狀況。
實際上,近兩年來,韓國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化解產業空洞化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不斷調整產業政策,加大對主要支柱產業的投資力度,將IT、汽車、造船、鋼鐵、機械、纖維服裝、石油化工等產業中的16種產品作為下一代提升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并通過持續的技術革新和開發新技術來提高這些產業的競爭力。韓國產業資源部最近表示,今后五年,在IT領域重點扶持半導體等八大產業,將投入1萬億韓元(約合8.45億美元),以確保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其次,進入21世紀,韓國先后制定過中長期科技發展和創新計劃,其中包括對重點領域、重點產品開發的投資比例進行調整等。再其次,近幾年來,政府多次提出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推動其海外投資、以及大力支持中小風險企業創業的政策和措施。
如何克服產業空洞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外一些學者普遍認為,發展知識經濟是推動未來韓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引擎。但是,目前韓國的工業結構還缺乏知識經濟的支持,因此,當務之急是對制造業進行升級改造,第二步是對服務業進行升級。
對我們的啟示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是避免產業空洞化負面影響的最有效手段。企業在應對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對外投資,惟有持續的“技術創新”才可能提升企業的附加值。因此,政府應提供相關方面的支持。
■中國目前還不會出現產業空洞化問題。但是,現階段中國在制造業方面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廣闊的市場和低廉的成本上。這種優勢能夠持續多久?有人認為可持續30年以上,這未免有些過于樂觀,因為目前在上海等發達地區勞動力的成本已經在不斷上升。現在的問題是:優勢過后怎么辦?中國應該汲取東亞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的轉移尋找新的途徑和市場,以避免“移空效應”在中國的顯現。
■企業應該改變傳統的經營戰略和思路,要站在經濟全球化的高度,把握跨國公司產業鏈變化的特點,在各自狹窄的生產領域,改變和完善生產管理方式,提升技術能力,并找到產品差異化的目標,使之成為新技術和新產品領域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