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場戰爭中的角色轉換
拉姆斯菲爾德在1975年11月至1977年1月就擔任過國防部長,當時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2000年總統大選讓布什進了白宮,副總統切尼將拉姆斯菲爾德推薦給了布什。于是,布什將至關重要的五角大樓帥印交到了這位年近70歲的老鷹派手中。
拉姆斯菲爾德也許是美國歷史上最“殺氣騰騰”的國防部長了。他“二進宮”的最初幾個月,就推出了鋒芒畢露的軍事戰略;他賣力倡導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布什推行的單邊主義,他又是主要的捉刀人。
9.11事件之后,拉姆斯菲爾德的影響力不斷上升。2001年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動武,拉姆斯菲爾德是急先鋒。伊拉克戰爭,作為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成了真正的設計師,而根據法律承擔軍事指揮協調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上將卻默默無聞。這與1991年海灣戰爭有著天壤之別。那時國防部長切尼不指揮軍隊,參聯會主席鮑威爾則因直接指揮軍事行動、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速勝伊拉克軍隊而名聲大噪。斗轉星移12年,兩場戰爭的導演、領銜主演者——國防部長和參聯會主席——的角色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那么,國防部長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本來沒有國防部
美國建國后相當一段時間既沒有國防部,也沒有參聯會,只是先后設立了陸軍部和海軍部,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均由文官擔任,以防出現軍人獨裁。1898年美西戰爭后,陸軍部長魯特認為應建立一個決策一元化的中心。他仿照德國總參謀部的樣式來組建美國陸軍的總參謀部,用陸軍總參謀長取代陸軍總司令。1903年,國會通過的《參謀部法》基本上實現了魯特的設想。
在馬漢“海權論”的鼓吹下,20世紀初期,美國海軍的作用日益突出。1915年美國在海軍部設立了海軍作戰部部長(相當于陸軍部的參謀長),作為海軍部長的助手,海軍作戰部長有自己直屬的參謀班子。
國防部長的“誕生”
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防部”,在戰爭狀態下,總統只好充當陸軍和海軍之間的聯絡人。二戰中,為便于協調指揮軍事行動,為總統提供軍事咨詢,兩軍種(當時美國空軍還依附于陸軍)的高級指揮官組成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簡稱參聯會),陸軍參謀長和海軍作戰部長是當然人選,但當時參聯會沒有設立主席,羅斯福總統的私人參謀長李海海軍上將事實上擔任了這一角色。參聯會負責美軍的整個作戰指揮事宜。
1947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安全法》,成立空軍部,與海陸軍部平級;設立“國家軍事機構”和國防部,但國防部只有少量的工作人員,國防部長一職級別與三軍部長平等,同屬內閣部成員;各軍種之間的關系仍由沒有主席的參聯會進行協商,各軍種部擁有獨立的指揮權。
1949年國會又頒布了《國家安全法》,加強國防部長的權力,創立單一的國防部,三個軍種部劃歸其下;參聯會設立主席一職,主席是國防部長和總統的首席軍事顧問,但各軍種還保留“作戰指揮權”和“行政獨立”。1958年的《國防改組法》使國防部長掌握了作戰指揮權,在財會、科研、后勤等方面均有了更大的實權,建立了以國防部長為首的作戰指揮和行政管理兩大系統。1986年《國防法》擴大了參聯會主席的權限,包括制訂軍事戰略、指導國防預算、作戰及聯合演習計劃等,分享國防部長部分職權,但他仍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軍事顧問,無權指揮軍隊。由此,美軍的指揮體系最終得以確立。
從理論上說,總統和國防部長對戰爭行為和戰場發生的事情都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直接指揮伊拉克戰爭和承擔虐俘的責任是有法律依據的。
國防部長的個性
由于文職的國防部長一般都不懂軍事,戰時往往給予參聯會主席較大的指揮權,如海灣戰爭時,國防部長切尼把具體作戰指揮大權給予了參聯會主席鮑威爾將軍,使鮑威爾一舉成名。但在美國歷史上,國防部長獨攬軍事指揮大權,撇開參聯會赤膊上陣也不少見。這當然與國防部長的性格及職業出身等有關系。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被肯尼迪總統評價為“起到力挽狂瀾作用”的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繼任約翰遜總統的國防部長,他認為美國應該介入越南事務,力勸約翰遜總統“以武力改變共產主義政策”。為此他換上軍裝,親自視察南越,殫精竭慮地制訂了越南戰爭計劃,夜以繼日地指揮著這場戰爭,把參聯會主席泰勒晾在一邊,幾乎不讓泰勒插手軍隊指揮。在后來日益高漲的反戰浪潮下,他不得不黯然辭職。
兩度出任國防部長執掌美軍帥印的拉姆斯菲爾德以“鷹派”核心人物著稱,力主向伊拉克開戰,伊拉克戰爭幾乎成了拉姆斯菲爾德和布什總統掌控的戰爭,人們很少看到現任參聯會主席邁爾斯上將起什么作用。
當然,在整個美國軍事指揮體系中,總統是最高軍事首腦。決定戰爭與和平的最后拍板權在總統手里(原則上還得國會批準),而不在國防部長手中;再強硬的國防部長也只不過是接過總統的權杖指揮軍隊打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