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美國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了權力。伊拉克未來局勢將如何發展,人們的看法既有樂觀的,也有悲觀的。作為一個中東問題的長期研究者,肖憲教授對伊拉克未來的局勢很不樂觀。他認為,伊拉克有可能進入一個更加混亂和動蕩的時期,甚至還有可能出現內戰和分裂,成為國際社會一道不斷流血的傷口。
他的判斷主要來自對伊拉克這個國家特殊性的認識。從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昨天和今天,就可以看到它的明天。
在一次研討會結束后,肖憲教授對本刊記者做了以下這樣一番精辟分析。
暴力傳統
伊拉克原屬奧斯曼帝國,一戰后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32年取得名義上的獨立,但真正取得獨立是到二次大戰以后。只要讀一下伊拉克的歷史,就會發現,80年來,這個國家的暴力沖突一直持續不斷,幾乎沒有哪一個階段是和平穩定的:1920年全國的反英大起義,1932年庫爾德地區的動亂,1933年信奉基督教的亞述人的動亂,1936年愛國軍人的政變,1941年南部反對英國占領的民族起義,1952年民族主義的反政府起義,1958年推翻君主制的卡塞姆革命,1963年和1968年復興黨發動的兩次流血政變,60~70年代北部庫爾德人的大起義。這些都是非常血腥的歷史。薩達姆上臺后實行強權統治,對反對派實行殘酷鎮壓,從肉體上完全消滅。在他發動的兩伊戰爭中,傷亡者數以百萬計,血流成河。后來又是海灣戰爭以及對什葉派和庫爾德人的鎮壓,最后是去年的戰爭和戰后的混亂,等等。
總之,由于幾十年國家動蕩不定,暴力在伊拉克已成為一種傳統。有人做過比較,認為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中,伊拉克人特別粗野好斗。人們崇尚武力,迷信武力。無論是政權更迭、邊界糾紛,還是教派分歧、部族矛盾,都要用武力來解決問題,都離不開暴力和流血。所以,雖然外界看到伊拉克每天都有流血事件,每天都有人在死傷,外國人不斷被綁架、被處死,似乎那里是一個地獄。然而,當地的老百姓卻習以為常,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大不了。伊拉克幾十年的歷史都是這樣,這種暴力傳統肯定還會延續下去。
國家意識淡薄
歷史上從未有過“伊拉克”這樣一個國家,現代伊拉克只有80年的歷史。奧斯曼帝國時,伊拉克僅為一個地名(指現代伊拉克中南部地區,波斯語為“低地、河岸”)。英國人來了之后,為了統治方便,把北部的摩蘇爾、南部的巴士拉等地一起劃出來就成了今天的伊拉克。所以,伊拉克人現代國家的意識相當淡薄?熏而地域觀念濃厚。老百姓一般都說我是巴格達人、巴士拉人、摩蘇爾人、基爾庫克人、費盧杰人、提克里特人,等等,很少會說“我是伊拉克人”。人們更多的是以部族、部落、家族為認同對象,范圍大一點就以民族、宗教為認同對象———阿拉伯人、庫爾德人、波斯人、什葉派、遜尼派、基督教徒等。而各派之間歷史上都發生過沖突,積怨甚深。
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薩達姆的復興黨思想強調的是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在人們被灌輸的觀念中,伊拉克仍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整個“阿拉伯祖國”的一部分。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主要靠其內部的力量來逐漸完成。無論是英國人統治時期,或是薩達姆統治時期,還是今天的美國人統治時期,伊拉克都是在外部強權和暴力下被勉強捏合在一起的,而一旦外力(或強制力)消失,它就有可能四分五裂,分崩離析。我們看到,今天的伊拉克正在“黎巴嫩化”,各派在美國的幫助下勉強達成分權協議,政府里你占30%,我占40%,他占20%;總統是你的,總理是我的,議長是他的。這樣一種體制在短期內尚可維持,但卻不是穩定的,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土崩瓦解。
與周邊鄰國關系復雜
伊拉克與周邊鄰國關系的復雜程度,許多人是難以理解的。伊拉克和伊朗是伊斯蘭世界的兩個什葉派大國,雙方宗教上的聯系非常緊密。什葉派的宗教圣地大都在伊拉克,每年許多伊朗人都要到伊拉克的卡爾巴拉、納杰夫等地來朝圣,伊朗的許多宗教領袖都在伊拉克學習過。薩達姆當年發動兩伊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擔心伊朗伊斯蘭革命對伊拉克產生影響。伊拉克與土耳其之間最突出的是庫爾德人問題。兩國都有人數眾多的庫爾德人,雙方的庫爾德人來往密切,相互影響。土耳其的庫爾德游擊隊一遭政府鎮壓就往伊拉克跑,伊拉克的庫爾德人遇到危險也往土耳其跑。如1991年海灣戰爭后便有許多伊拉克的庫爾德難民涌入土耳其。伊拉克與南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西邊的約旦、敘利亞同屬阿拉伯海灣國家,相互間的聯系也很緊密。
伊拉克與周邊國家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錯綜復雜關系,對未來發展影響非常大。伊拉克與東部鄰國伊朗打過八年的戰爭,與北部鄰國土耳其經常鬧矛盾,對南部鄰國沙特、科威特曾有過威脅性的舉動。它們之間除了有邊界、領土糾紛,石油利益之爭和薩達姆地區霸權主義外,伊拉克與周邊國家間的這些內在聯系都在起作用,很容易彼此插手。現在美國企圖改造伊拉克,將其建成一個親美國家,其周邊國家,無論是親美的土耳其、科威特、沙特,還是反美的伊朗、敘利亞,都十分關注。伊拉克局勢的發展,也受到周邊國家的極大影響。
為何沒有分裂
當然,如果僅從上述幾點來看,伊拉克早就天下大亂,甚至早就分裂了,而事實上它還是存在了幾十年。我認為伊拉克國家能夠形成并維持至今,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早年英國的強力統治。英國通過軍事鎮壓、財政支持、分而治之、扶植傀儡政權等手段,建立并鞏固了現代伊拉克。二是靠石油。伊拉克二戰前就生產石油,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包括薩達姆在內的伊拉克政權靠巨額石油收入維持其統治,不僅使國家有較強的實力,而且一度讓老百姓的日子也過得不壞。三是靠薩達姆的鐵腕統治。薩達姆利用石油財富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一套強有力的警察系統,嚴厲鎮壓政敵,實行獨裁專制。
現在,伊拉克的強人統治已結束,進入了一個群龍無首的時代。國家的凝聚力下降,地方勢力崛起,已出現分崩離析的苗頭。而多年的戰亂和動蕩,也已將其靠石油積累起來的財富消耗殆盡。未來伊拉克的局勢如何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美國的態度和決心,取決于國際社會的幫助和參與。
伊拉克今天的亂局是美國人當初沒有預料到的。按布什總統當初的說法,只要美國大軍一到,伊拉克人民就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卻不料一年來,駐伊美軍處處遭襲,傷亡巨大;焚尸斬首,無所不用其極,充分反映出伊拉克的特殊性。同時,伊拉克還正在成為一個全世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的反美前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極端分子和恐怖分子前來同美國人斗爭,實現自己的“圣戰”理想。
美國人對此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伊拉克真的變成了另一個越南,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就會抬頭,美國的伊拉克政策也會發生變化,到時候它很可能撒手不管,一走了之。一旦到這一步,伊拉克就將陷入內戰,四分五裂。伊拉克可能進入一個混亂和動蕩的時期,成為國際社會一道不斷流血的傷口,成為亨廷頓所說的“文明沖突”最典型、最慘烈的一個窗口。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前景。
因此,伊拉克未來的局勢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