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外資兼并中資企業、中資兼并外資企業以及中資企業相互兼并的時代正在到來。
2003年8月,中國商務部舉辦了“外資兼并論壇”,中國各地也接二連三地召開類似會議,各大媒體接連不斷地報道有關事宜和兼并招商信息。據了解,2003年7月,北京市政府將所屬一百多家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兼并招商的信息公布于世,希望外資企業或民營企業踴躍投資;同年8月,上海市政府出臺鼓勵外資兼并國有企業的政策措施;西安市政府則采取更加大膽的行動,將所屬國有企業500億元的資產向外資出售。
在這種形勢下,索尼公司投資了成都一家企業,法國一家大型建材企業收購重慶一家水泥廠,等等。盡管收購項目還不是很多,但已經實實在在地起步了。
中國連續九年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但吸引外資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合資、合作、獨資,并購方式吸引外資僅占5%,而世界平均水平是80%。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又有新的重大進展,就是對外資敞開兼并市場的大門。從2002年底開始,中國關于兼并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為中國以兼并方式吸引外資鋪平了道路。許多外國記者、評論家認為,今后中國可能成為世界兼并活動的中心。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中國直至今日才注意到兼并?一是為了保持吸引外資的發展勢頭,二是為了找到一個新的方式,還有個比較極端的說法就是,為讓外資參股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希望借助外資的力量,充實資本,引進技術和管理,引進知識產權、品牌等,以提高國際競爭力。政府相應地采取了包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允許外資入市購股等一些比較激烈的措施。可以說,中國企業兼并的政策環境正在實實在在地改善。
即便從外資立場出發,在中國,并購也是進入市場的便利之舟。過去外資進入需要開發土地,費時費資。現在,特別是對那些遲到的企業來說,追趕先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的最好方法就是并購。1998年柯達彩卷收購汕頭公元、廈門福達和無錫阿爾姆已經在中國開并購之先河,這對已經進入中國的日本企業來說是示范也是挑戰,可能還是合作的新機遇。
總之,外資以并購方式投資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中國國有企業的經驗和無形資產可以利用。并購一家國有企業,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相應的進入該行業的渠道和許可。
■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幾率減少、程度減輕。
■可以享受到一定優惠,如保證國內市場以及稅收優惠。舉例來說,法國大型食品企業收購了中國娃哈哈、樂百氏、梅林正廣和等中國一流大型飲料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50%以上。
如果要問在哪些領域值得外資企業以并購方式進入,我個人認為,首先可考慮那些具有一定品牌力、競爭力,有銷售網點和進口許可證,過去與外資有合資合作關系的上市公司。
不過,外資并購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設備等資產價格評估標準可能不同;不良債務、資產和勞動力過剩問題;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之處;有的時候成敗與否與其說是市場機制問題不如說是政府問題。
此外,中國政府最關心并購當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而失業問題又涉及社會安定,大量收購還可能造成市場壟斷。總之,現在急需出臺“反壟斷法”和“企業并購法”。
事實上,外資企業可以并購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可以相互并購,在華外資企業也可以相互并購。在中國,企業并購的潛在市場極大。與此相關,那些經過外資并購的國有大企業,實力增強后,還可以積極參與世界并購。我個人認為,中國政府也應鼓勵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的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并購,與外資企業共同開發海外市場,帶動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這種國內國外融合發展,既可以保持中國經濟良好的增長勢頭,又可以帶動中國經濟國際化,一舉兩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