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蘭與美國:分離與匯合
Ali A Mazrui(美國全球文化研究所所長)
《第三世界季刊》
2004年第5期
英國《第三世界季刊》
雜志社出版
20世紀以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可歸納為“分離與匯合”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前半期,美伊在性行為、女性地位、禁酒、死刑等價值理念上基本一致,而雙方民眾之間卻互為歧視;第二階段是20世紀后半期,在自由主義浪潮沖擊下,美國傳統價值觀日漸崩潰,促使美伊在價值理念上分道揚鑣,但雙方民眾交流頻繁,這主要歸因于美國自由主義的外交政策及有利于穆斯林進入美國的新移民政策;第三階段是9.11以來,恐怖主義襲擊不僅凸顯美伊在價值理念上的巨大分歧,而且迫使雙方民眾以一種互相恐懼甚至仇恨的眼光審視對方;第四階段,未來隨著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回歸及其“帝國主義”政策的軟化,伊斯蘭世界也認識到其傳統價值觀無法為其現代化提供源動力,從而改良其價值觀,美伊將實現真正的融合。張繼業摘譯
新托管統治與虛弱國家問題
James D. Fearon,David D.Laitin(均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
《國際安全》
2004年春季刊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與過去相比,強國面臨的不是彼此的軍事威脅,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政治暴力和混亂。“新托管統治”是多邊的、短期的,目的在于重建一個能夠自治且在政治、經濟上可以被接受的政府。安理會“維和行動”在預知、規劃、部署和維和部隊管理方面效率低下,聯合國所發揮的協調者、監督者角色難以滿足崩潰國家的重建需要。國際社會應致力于改善“集體干預”行動的方針和運作機制,解決好征募、協調、責任和撤退工作:富國應支付維和行動的大部分花銷,發展中國家可提供兵力,而失敗國家也應以貸款方式提供部分財政支持;大國和利益攸關國應在多邊干預機制中扮演領導角色;聯合國大會可依托“內部監督事務廳”對集體維和行動實行監督,另外,國際社會應慎重考慮撤出虛弱國家的時機,支持重建國家提高稅收和收入分配能力,以確保該國實現自我治理。李慶春摘譯

重組北約以應對未來挑戰
Raymond A.Millen(美國陸軍軍事學院陸軍中校)
《比較戰略》
2004年4月-6月刊
美國公共政策研究所出版
2002年11月北約布拉格峰會制定《防務能力戰略》,要求北約建立快速反應部隊、一體化指揮系統以及提升防務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這些舉措并不可行:北約歐洲盟國不愿加強自身的軍事能力,使北約整體防務能力的提高成為空中樓閣;歐盟致力于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建立,使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構想成為海市蜃樓。問題的關鍵在于北約必須重組:重新將整個北約部隊劃分為九個一體化的、由各盟國軍隊組成的師團,這將有助于增強北約盟國間的軍事協作能力、合理分攤防務責任并使防務成本大為降低。同時,美國還應撤回對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支持。
張繼業摘譯
國土安全機構
Eli Lehrer(美國傳統基金會法律和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公共利益》
2004年夏季刊
美國國家事務公司出版
國土安全部并不能擔負起保護美國本土安全的全部責任:一方面是因為警力少,大約只有7.5%的美國警察為國土安全部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還有其他機構與之競爭,如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等。國土安全部的下屬機構中,秘密任務處把保護“國家特別安全事件”,如奧運會,作為新的工作重點,但它既得不到地方警察的支持,還要兼顧反偽鈔的任務,所以保護對象只能局限在高層官員身上。聯邦保衛局則只能在危機發生后才能反應。美國公民和移民服務處已啟動出入境指紋及影像辨識系統,但還要等到2006年才能實現全國聯通。國土安全部并非沒有成績,但不能馬上改變美國安全保衛的習慣。要真正實現本土安全還有待時日。
陳向陽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