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日,溫家寶總理在與到訪的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會談時說,歐盟即將實現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大,中國正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為中歐合作提供了新的廣闊空間。
就中歐經貿關系而言,目前正處佳期,但為了實現更大的發展,還需要雙方在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上做出新的努力。
宏觀:尋找對稱性與互補性
近些年來,中歐經貿關系之所以能有長足的進展,其原因之一就是雙方都為減弱中歐關系中存在的種種不對稱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當然,雙方尚須為進一步減弱這些不對稱性而努力。
中歐政治與社會制度的不對稱來自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理念。恰當處理這些差異性有可能使之不影響雙方的合作關系。但事實一再表明,這些不對稱有時還是會影響關系的發展。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盟歷次發表的對華政策文件中,都不乏對中國民主、自由的“關切”,有時還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對中國的現實政治進行公開指責。而中歐歷史文化的不對稱性,除了自然的一面之外,還有歷史積淀下來的東西。在中歐合作中遇到文化之類的問題時,歐洲人總是認為毛病出在中方。至于中歐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對稱性,這更是毋庸置疑的:歐盟三億多人口擁有世界經濟總量的25%和國際貿易的35%,而中國13億人口卻僅各占5%上下。這種不對稱使中歐經濟發展戰略與策略、利益與需求各有不同。例如,假定按照歐美主張的把“社會條款”列入世貿組織規則之中,那么,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依靠僅剩的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的相對平等機會,就可能喪失殆盡。
為了減弱上述不對稱性,中歐雙方都應致力于尋找對稱性與互補性。在認識上,雙方都應努力增進對對方的準確了解與理解,特別是各自須進一步加強對對方重要性的認識。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政治上,雙方要戰略互信。而相對于更加“強勢”的美國文化,中歐都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和寬容性,這使本來不對稱的文化有了一個對稱的基礎。
經濟互補是減弱不對稱性的一項重要內容。歐洲擁有資本和技術優勢,中國擁有人力和市場優勢,這些要素根據市場的規律在中國和歐洲之間流動,使中國和歐洲相互之間有可能取長補短、互利互惠,進而共同發展。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要使經濟和市場發育不對稱的合作伙伴承認共同的市場規則絕非易事,但也并非不可能。這里除了需要戰略眼光外,還需要建立相關的有效合作機制。2003年10月,溫家寶總理在北京舉行的中歐第六次峰會上提出,到2007年,中歐貿易總額應達1500億美元,2013年達2000億美元。一旦實現,歐盟將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的目標則是在歐洲及其周邊部分地區大約10億人口中建立起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單一經濟區,這也值得我們重視。
中觀:善處分歧與矛盾
中歐經貿關系中目前還存在著一些相互關聯的重要問題。雙方以合作態度和方式善處這些分歧與矛盾,不僅會使中歐經濟合作更加深廣,而且還會給雙方企業帶來更多利益。
●應公正評價中國入世兩年的履約狀況。
根據承諾,中國在包括商務、通訊、金融、旅游、交通等在內的眾多服務部門履行了有關義務,中國在保險、旅游服務等領域,提前履行了有關承諾。關稅指標最能說明問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關稅總水平為15.3%,2003年已降至11%。工業品的平均關稅水平已由入世前的14.7%下調到2003年的10.3%,其中機械產品大部分關稅下調到5%~10%,部分產品的關稅直接降為零。這是中國進口強勁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世界銀行資料,2002年亞洲60%的出口增長來自對中國的出口。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顯示,2003年頭8個月,中國的進口占了日本商品出口增長的73%,韓國的這一比例為35%,美國為24%。而歐盟對華出口增長速度超過日、美。日、美、歐各自對華貿易額幾近“三駕齊驅”。
即使在中國的“軟肋”之一———知識產權領域,中國的履約狀況也受到了好評。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往往是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統計表明,目前占世界人口75%的發展中國家,只擁有世界3%的專利,而占世界人口25%的發達國家,卻擁有世界97%的專利。中國的狀況也相當嚴峻:國外企業在中國累計申請發明專利已經達到我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的一半;而在最近五年內,許多跨國公司開始加快在中國的技術專利申請,以實現局部市場的壟斷。在許多領域,一個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利甚至比中國一個行業申請的專利總和還要多。盡管如此,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履約表現還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按照中國入世的承諾,2002年世貿組織對我國進行了第一次過渡性審議,其中第一項就是對中國知識產權立法及入世后有關狀況進行審議。美、歐多數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入世以來對知識產權法律的完善、知識產權方面的總體發展給予了積極評價。在2003年進行的第二次過渡性審議中,我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樣得到了一致的肯定。
這些成績的取得,同中國政府的認真努力密不可分。入世兩年來,中國政府加速了職能轉變。在此期間,國務院一共取消了一千多件行政審批項目;還有一項更重要的舉措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通過,并將于2004年7月1日開始實施。在入世的促動下,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世人對中國政府的職能應當有新的認識:它已由“神秘”變為透明、由“任性”變為守信、由“權力”變為責任、由公文旅行變為程序高效,由帶有某些傾向性的政府轉變為公正的政府,由人治型政府轉變為法治型政府。
●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身份問題。

1998年,歐盟把中國和俄羅斯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剔除。兩年后,俄羅斯獲得了“市場經濟國家”地位,而中國至今還在等待。據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1980年我國在107個排名國家中列101位,到1999年,在123個排名國家中,我國列81位,已領先于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經過最近五年、特別是入世兩年間所做的努力,中國有理由期待歐盟在2004年年中審議這一問題時做出公正的決定。這對善解中歐經貿關系中包括反傾銷等在內的分歧摩擦至關重要。
●反傾銷和技術壁壘問題。
在1979年至2002年4月底的23年間,歐盟共對中國產品實施的反傾銷立案有90余起,其中1979年~1988年23起,1989年~1998年46起,后十年為前十年的兩倍。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反傾銷案還有40余起。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產品中,約有10%受到了歐盟反傾銷的影響。考慮到歐盟近年來大搞原產地保護等動向以及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歐盟貿易保護主義確實值得我們關注。
為善解此類問題,我們要爭取早日取得“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尋求世貿組織有關法律條款的保護;爭取更多歐洲國家的對華友善輿論和行動;積極勇敢據理應戰“反傾銷”;合理動用我國自己的對外反傾銷;同時,我國企業應加速自強和加強自律。對于國外技術壁壘,我國目前首要的還是加速自強,同時還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并努力創建自己的標準。通過創建我國的技術標準,可增加中國的創新技術在世界范圍的使用。我們應利用自己龐大的國內市場來加速本國技術的采用。由于在中國銷售的科技產品要求采用中國的技術標準,所以,希望打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將不得不使用這些標準來生產。
微觀:打造堅實的基礎
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與中國政府對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影響巨大,但是,所有這些關系的最終實踐者和最深層的基礎卻是雙方企業。因此,只有進一步大力推進雙方企業通過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才、知識和信息等的交流合作,才能為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奠定更厚實的基礎。在這方面,歐洲大中企業潛力巨大,中國企業更是任重道遠。
迄今,在中歐經貿關系中,歐洲大企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局面一時還不大可能改變。例如,目前西門子集團在中國的年采購總額為16億歐元,未來幾年內,西門子將在中國采購50億歐元的產品;2003年11月,拜耳公司董事長在北京宣布:從現在到2010年,該公司將向中國內地投資31億美元;等等。為了更好地繼續吸引歐洲大企業,同時也為了有效地吸引為數更多的中小企業,中國需要進一步改進自己某些方面的工作。德國商會去年對在華德國企業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企業中,64%認為中國缺乏透明度,48%抱怨中國法律不安全,34%不滿中國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近1/3認為入世以來中國的經濟環境沒有改善,57%認為深受假冒產品之害,64%認為中國的進口限制仍很明顯,24%認為腐敗是中國存在的一個障礙,等等。
入世兩年,中國企業家日益清醒地認識到:三流企業賣力氣,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標準。在當前條件下,中國絕大多數企業還只能主要是與世界“對標”。為此,我們可以采取“拿來主義”。如2002年,我國共簽訂技術引進合同6072份,比2001年增長55.7%;合同總金額173.89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91.28%。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靠我們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中歐企業達到同一水準之時,才是中歐經貿關系實現真正平等“互補”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