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經濟外交”的意義是深遠的,它表明中國正在探索一條從前的大國沒有走過的崛起之路,“經濟外交”應當是目前中國和平崛起的主要手段。
2004年8月31日至9月1日,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外交工作會議。溫家寶在會議發言中強調,必須從國際政治經濟的大勢、從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從外交工作的大戰略和總方針等方面充分認識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經、政經結合,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形式多樣、注重實效”的指導原則,推動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外交工作的新發展。國務院召開全國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外交工作會議,這在新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政治收益大于經濟利益
經濟外交并不是中國的發明,也不是中國最近才有的現象。但回顧中國55年走過的歷程,可以明顯地發現,今天的中國經濟外交與過去相比,無論在質上還是量上,也無論是手段、方法、方式還是資源的種類方面,都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
50年代初期,中國的經濟外交主要與蘇聯、東歐國家進行,既有平等互利的內容,也有中國接受蘇聯、東歐國家提供大規模優惠貸款和技術、專家、設備的援助。中國向蘇聯、東歐國家提供了較多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等。蘇聯、東歐國家的經濟援助對新中國初期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并幫助中國初步形成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
從6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中國開始對一些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開展經濟外交活動,并使它們成為實現新中國外交主要目標的重要手段。當時,中國的政治目標主要有:反對美國和后來的蘇聯霸權主義,推動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反帝反霸斗爭,致力于建立國際統一戰線;在國際上爭取打破美國等西方國家和中蘇分裂后蘇聯、東歐對中國形成的經濟壓力;與臺灣國民黨當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爭奪誰代表中國的合法性。
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外交活動屬于補充的性質,其地位和意義遠遠不如中國與蘇聯、東歐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經濟外交活動。而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進行的經濟外交活動主要是為中國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其政治意義遠遠大于經濟目標。如中國援建坦贊鐵路,在政治上就有很大的象征意義,但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卻沒有太大的幫助。通過對第三世界的無私援助,中國的聲望也逐步提高,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取得了重大的政治勝利。
當然,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外交也不是沒有問題。如對阿爾巴尼亞提供的經濟援助,既無經濟收益,政治收益也較小;中國對非洲一些國家的援助,在政治上是很有必要的,但超過了當時國情的承受力。再如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援助,最多時曾占到了中國GDP總值的3%~4%,這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付出。

政治外交與經濟外交的界限縮小
1978年以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總目標。為經濟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和平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成為中國外交的總目標。中國的經濟外交也開始在總體外交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地位不斷上升。
在這一時期,中國不僅直接通過經濟手段和經濟方式來實現中國最主要的國家利益,而且國家的對外政治也成為為經濟目標服務的手段,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無論是出訪,還是接待外國政要,市場、資源、爭取外國的先進技術、引進外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問題都成為重要內容。政治外交與經濟外交的界限逐漸模糊并縮小。
在通過政治手段實現經濟利益的同時,經濟手段,尤其是市場經濟的方法和手段,成為中國進行經濟外交的重要手段。建立在世界經濟市場和經濟法則的基礎上的平等互利并遵守市場規則成為經濟外交的主要行為規范。與此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交往成為重點,而與第三世界的經濟往來雖然也在增加和發展,但在中國經濟外交總結構中的比重卻在下降。
和平崛起的主要手段
21世紀以來,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外交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現階段經濟外交的主要任務在于尋找一條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的道路,重新評估發展中國家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經過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再一次把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放在一個重要地位上。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考慮并沒有隨著中美經濟關系的發展而下降,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展后是否會影響自己的經濟利益也有擔憂;中國企業開始向海外發展,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越來越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標之一。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有受到資源短缺限制的趨勢,因此中國必須尋找能夠不斷支撐經濟增長的資源來源地。
發展中國家仍是重點
經濟外交不僅是實現中國經濟目標的經濟手段,而且也被賦予了和平復興主要手段的戰略意義。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中國“經濟外交”的意義是深遠的,它表明中國正在探索一條從前的大國沒有走過的崛起之路,“經濟外交”應當是目前中國和平崛起的主要手段。而在這些內容中,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系就必須成為重點。
同時,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日益加強,與中國經濟的互補性也在增加,這也是中國把發展中國家作為新世紀中國經濟外交重點的原因。
21世紀以來,中國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框架協定,提出推動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向老、柬、越三國提供優惠待遇。中國還積極促進“大湄公河流域”等次區域在“共同市場”下的合作。與印度和南亞國家之間也在探討未來經濟關系的模式。2003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提出了建立中亞自由貿易區的動議;2003年澳大利亞總理訪華和中國國家主席訪澳期間,中澳決定談判建立更加緊密的、實際上也是自由貿易協定之類的經濟關系。東盟國家和澳大利亞、新西蘭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也有助于進一步加深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聯系。2004年1月,胡錦濤主席對非洲國家的訪問,也明顯帶有經濟外交的寓意。
中國加強經濟外交的戰略是以經濟發展的實力為依托的。當今中國開展經濟外交的資源和潛力是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形成或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市場,并將進一步運用這張牌實現中國的政治經濟目標。它在遏制臺獨勢力發展,反對外國干涉中國內政,促進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