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歐元引入中歐:駕馭一個政治過程
Michael Bolle,Thomas Meyer (分別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和高級研究助理)
《國際經濟:歐洲經濟政策評論》
2004年第5期(雙月刊)
德國漢堡國際經濟研究所出版
隨著歐盟東擴,歐元區東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歐盟新成員國加入歐元區,將通過貿易創造和金融市場一體化促進經濟增長。但價格透明度的增加也會使新成員國與原歐盟富裕國家的收入差距更加明顯,從而增加新成員國政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壓力。為滿足加入歐元區的要求,新成員國還不得不在本已處境不妙的農業等部門做出調整,這可能會導致政治上的不穩定。歐盟新成員加入歐元區是一個政治過程,因為最終是由政治家決定以何種速度做出調整來適應游戲規則,從而在長期收益和短期成本之間尋求平衡。毫無摩擦的加入歐元區很難做到,但選民和投資者如果對經濟和政治的長期穩定抱有信心,將有助于向歐元區的平穩過渡。劉明禮 摘譯

戰術性多邊主義:促使美國回到聯合國
Jane Boulden (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研究員)Thomas G. Weiss (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
《生存》
2004年秋季刊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
出版
通常的觀點認為,恐怖主義和9.11事件體現了國際關系范式的變化。聯合國與美國對9.11事件和伊拉克局勢的反應為雙方揭示了教訓與困境。聯合國的權威及合法性經過十年的檢驗和削弱,目前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美國的行動將深刻地影響聯合國可能采取的方針。美國在9.11事件后利用聯合國,為伊拉克戰后重建問題求助聯合國,都體現了一種延續傳統的做法。多邊主義并未終結,在聯合國的框架內行事將有助于實現美國重要的戰略目標。因此,推進此種戰術性多邊主義(即承認聯合國具有重要的合法性地位,以此維護美國利益)對美國非常重要,即便這種承認可能束縛美國的行動和選擇。
陳文鑫 摘譯

反擴散
Ira Straus(北約獨立國際委員會協調員)
《國家利益》
2004年秋季刊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社出版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是美國面臨的三大威脅之一。美國的反擴散外交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5年至1949年,為美國核壟斷時期。40年代后期美國曾擬定“巴魯克計劃”,旨在對鈾進行全球管理,因蘇聯使用否決權而未獲通過。第二階段從1949年至1989年。盡管美蘇于60年代就《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防止核擴散條約》進行協商,但該階段總的敵對態勢使美蘇沒能在擴散問題上進行更多合作。第三階段從冷戰結束至今。從蘇聯垮臺到9.11這段時間,對于反擴散來說是失去的十年。海灣戰爭看上去是在反擴散,但實際上并未取得進展。9.11后,歐洲可能更樂于以外交手段反擴散,美國則強調需用武力來確保外交手段,但無論兩者的區別是什么,目前是自1965年以來美歐組建反擴散機制的最好時機。黃 放 摘譯

知識權力——科學、軍事優勢與美國安全
Robert L. Paarlberg (美國威爾斯理學院政治學教授)
《國際安全》
2004年夏季刊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
出版社出版
當代軍事優勢來自武器質量,而非武器數量。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國際主導地位使其得以保持在常規戰場的軍事優勢。一系列科技產出和研發投入的指數表明,目前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優勢是壓倒性的。這種優勢在全球化時代還將繼續保持,因為雖然全球化會造成科技創新的跨國界傳播,但美國仍將是科技人才和智能的凈進口國,從而彌補國內K-12教育(指到高中為止的教育體系)在數理科學方面的落后。但是,9.11恐怖襲擊之后,國土安全方面的考慮影響了美國對科技人才資源的吸收。美國應該設計一種不會危及其吸收外國科技人才的國土安全戰略。
陳文鑫 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