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皇家海軍艦艇“蒙特利爾”號停泊在北極圈內的一個峽灣里,意在宣示維護其在北極地區的國家主權。
最近,千里冰封的北極突然“熱”了起來。不過,不是因為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而是很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這里,再度引發了有關主權和資源歸屬的熱鬧爭論。
全球安全專家邁克爾·克萊爾2001年寫作《資源戰爭———全球沖突的新場景》的時候,似乎并沒有將北極作為關注的重點。而事實上,以北極地區的巨大能源儲量,以及北極地位的不確定性,有足夠的理由讓人相信,未來的資源“戰爭”極有可能在北極展開。
丹麥大臣一席話引加拿大著急
最近,千里冰封的北極突然“熱”了起來。不過,不是因為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而是很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這里,將這塊寒冷的土地“灼”得火熱。
北極的突然變“熱”,起源于丹麥科研大臣黑爾厄·桑德最近的一席話。2004年10月初,桑德宣布,丹麥政府將拿出1.5億丹麥克朗(約合2500萬美元)專門用于北極科考,只要科學家們能夠證明,北極點所在的海底是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的自然延伸,丹麥就將“擁有開發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權利”。桑德的一席話,大大刺激了加拿大的敏感神經。因為加拿大一直自認為是北極主權的“未來”所有者,桑德的話,等于直接對加拿大的“未來主權”構成了挑戰。50多年前,加拿大就對北極提出了主權訴求,當時的各國曾達成一項協議,若未來100年內沒有國家對加拿大的領土訴求提出異議,加拿大將對北極擁有合法主權。如今百年之約剛剛過半,丹麥就開始對北極虎視眈眈,企圖將其納入自家版圖,怎能不讓加拿大政府著急?加政府立刻發表聲明表示抗議。而在此前,美國、俄羅斯等其他北極圈國家,也早已在暗自推進自己的北極占有計劃。一場關于北極地區主權的“爭奪戰”正悄然升級。
處女地資源令人垂涎
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多數情況下是指“北極地區”,即北緯66度33分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和其中的島嶼,中心點是北極點。北極圈內的陸地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周圍國家有俄羅斯、挪威、丹麥、加拿大、美國、冰島、瑞典和芬蘭八國。長期以來,北極地區的周圍國家經過激烈的爭奪,確立了各自在北極圈內的領土主權。現在北極地區的大小島嶼幾乎被周邊各國瓜分殆盡。因此,當前各國爭奪的焦點逐漸從對陸地(主要是島嶼)的爭奪轉向對北極點的爭奪。其直接目標是占有北極點附近的水域。
爭奪戰的實質,是確立各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分配。北極地區至今仍是尚未被大規模開發的處女地,各種資源的蘊藏量令人垂涎。保守估計,北極地區潛在的可采石油儲量有1000~2000億桶,天然氣在50~80萬億立方米之間,被譽為“地球盡頭的中東”。北極地區還蘊藏有大量優質煤。在能源供應日趨緊缺和能源價格日益上漲的今天,這些可觀的能源儲量不能不讓周圍的國家怦然心動。此外,北極地區的礦產資源也相當豐富,有世界上最大的銅、鎳、钚復合礦基地;還盛產金、銀和鉆石,以及鈾和钚等戰略性礦產。而且根據推測,北極地區可能還蘊藏著同南極地區基本對稱的世界級大型鐵礦。
另一方面,如果全球溫度持續上升,北極的大塊冰山就會融化,從而使得海平面升高、海面阻隔減少,如此一來,北極地區很有可能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試想船只穿越北極海域在亞洲、歐洲和美洲之間運送貨物將是何等便利!氣候學家們估計,再過15年,著名的“西北通道”,也就是橫穿加拿大北極群島、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每年將會有幾個月的時間可以通航,成為國際海運航線的一部分。因此,哪個國家能擁有和控制北極,它便將掌握21世紀的能源和交通兩大命脈。除了上述礦產資源外,北極地區可供開發的漁業資源、旅游資源、科技資源也相當可觀。總之,北極資源的重新配置,將引起全球能源格局和交通格局的“大地震”,因此北極是其周邊各國的必爭之地。
北極到底歸誰?
長期以來,北極一直屬于國際領土,加拿大雖然可能成為未來的主人,但到目前為止,百年之約也僅僅過半,而且,居住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等各少數族裔對加拿大也并無多少認同。在北極歸屬問題上,加拿大和前蘇聯依據所謂“扇形原則”,而美國、丹麥、芬蘭和挪威則以該原則存在實際操作的缺陷和缺少法理上的公證性為由不予承認。此次丹麥政府聲稱“只要能夠證明北極點所在的海床和底土是格陵蘭島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丹麥將有權開采北極點附近水域的海底資源”,它所依據的是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的有關規定。現在丹麥政府已經找到了這樣一個科學推測:即北極和格陵蘭島之間由一條名為洛莫諾索夫的水下山脈相連,北極是格陵蘭島的自然延伸。丹麥政府認為,只要丹麥的科考隊能夠證明這一推測的真實性,丹麥將理所當然地擁有北極海底巨大的資源寶藏。
目前,還沒有一條被各界所公認的國際法或條約能對北極的歸屬問題做出權威判定。除1920年簽訂的規定斯瓦爾巴群島為非軍事區的“斯瓦爾巴條約”外,涉及北極地區的惟一國際性條約便是1990年由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前蘇聯共同簽訂的“八國條約”。但這一條約主要規定的是各國在北極的科學研究行為規范和環保責任,并沒有對各國領土和資源的分配作出界定。由于北極主權的歸屬缺少法理基礎和地理學共識,從而使得各國都對其表現出異常濃厚的“興趣”,試圖在混亂之際占得先機。
主權和資源爭奪戰悄然升溫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在北極留下了自己的足跡。16世紀開始,人類便開始了在北極的探險活動。1909年,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里第一個找到了北極點,并將美國國旗插在北極點的海冰上。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人類在北極的活動逐漸從探險轉為科考,從商業轉向軍事。
二戰期間,北極航線對盟軍的勝利至關重要。美英等國共有78批1571艘次艦船穿越白令海峽,通過北極航線向蘇聯運送糧食、藥品、冬衣和彈藥等,對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功不可沒。
冷戰期間,北極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場”,美蘇兩大軍事集團都在北極部署了重兵。北冰洋沿岸,雙方都建立了強大的高靈敏雷達網和截擊導彈、戰斗機群及偵察衛星的早期預警系統,密切監視對方行動。
冷戰以后,各國對北極的興趣逐漸從軍事轉向主權和資源。幾乎每個國家都試圖證明北極是自己的。2001年,俄羅斯政府聲稱,包括北極在內的半個北冰洋都是西伯利亞的地理延伸,北極是俄羅斯的;2003年,美國擅自向一些國際石油公司拍賣北極的天然氣開采權,暗示北極是屬于美國的;前面提到的丹麥科技大臣桑德派出的科考隊,也是帶著爭取國家主權的神圣使命啟航的。而加拿大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預定”了北極。
為了維護和鞏固對北極的控制權,加拿大正不斷增加軍事開支,準備以武力威懾說話。2003年底加拿大總理馬丁上臺以后,立即聲稱將大幅增加軍費預算,提升國家軍事實力。同時,加拿大政府更以反恐為名,在其位于北極地區的國境線上加強軍事部署。2004年8月,數千名加拿大軍人在北極圈內展開了一場代號為“獨角鯨”的軍事演習,意在宣示維護北極地區的國家主權。據悉,加拿大政府還決定于2005年發射“雷達二號”人造衛星,對北極地區過往船只實施監控。此外,加拿大軍方還計劃到2006年實現在北極圈以北500英里處的帕里海峽舉行軍事演習。一場北極地區的主權和資源爭奪戰正在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