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特約有300個慈善會,每年在國內外用于從事慈善活動的款項估計高達20億美元;
9.11后,美國國會將沙特的四家宗教慈善機構推上被告席;
目前,全球性的反恐運動對阿拉伯社會伊斯蘭宗教慈善事業造成沖擊。
1月19日,結束對沙特阿拉伯正式訪問的俄羅斯聯邦車臣共和國總統卡德羅夫表示,沙特領導人已向他保證,沙特已將以前所有不夠透明的慈善機構掌握在國家控制之下,已停止向車臣境內的穆斯林分裂分子提供經濟援助。
1月22日,布什政府下令美國銀行凍結沙特一家慈善機構在印尼、肯尼亞、坦桑尼亞和巴基斯坦分支機構的存款,并指控該機構資助“基地”組織恐怖活動。
9.11事件后,世人驚奇地發現有關阿拉伯國家一筆筆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窮人的宗教慈善募捐款項被一些恐怖組織用于濫殺無辜,捐款成了滋養恐怖分子的“臍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此大造輿論,對伊斯蘭慈善機構大肆鞭撻。美國國會將沙特阿拉伯“伊斯蘭世界聯盟”、“伊斯蘭青年世界論壇”、“伊斯蘭世界救濟組織”和“兩圣寺慈善組織”等四家宗教慈善機構推上被告席,在國會舉行聽證會,矛頭直指沙特政府。美國政府高官還敦促有關阿拉伯國家嚴加管束。
與此同時,恐怖活動在阿拉伯世界也屢屢發生,特別是去年5月和11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發生兩起大爆炸,造成重大傷亡。沙特安全部隊在恐怖組織巢穴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以及大量現金和募捐箱。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景展現在阿拉伯人民面前。
面對殘酷現實,阿拉伯各國政府對慈善募捐活動紛紛采取限制措施,甚至予以取締。沙特政府也不得不決定禁止利用募捐箱進行募捐,于是,幾百萬個遍布于大街小巷、商店、清真寺的募捐箱頓時消失,募捐活動全面癱瘓。有輿論稱,沙特的慈善機構已處于垂死的昏迷狀態。看來,全球性的反恐運動對阿拉伯社會伊斯蘭宗教慈善事業已造成了空前強烈的沖擊。慈善活動的前途和命運正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源于宗教的課稅制度
在阿拉伯國家,慈善事業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也可以說是伊斯蘭教教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穆斯林的功課即基本的宗教義務有五項,“納天課”就是其中之一。伊斯蘭教認為富有的穆斯林只有在納完天課以后的收入才是純凈的。
由于慈善事業源于宗教,又反過來服務于宗教和社會,因而阿拉伯國家特別是海灣石油富國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熱衷于慈善活動,使之蓬勃發展。慈善機構眾多,募集的款項金額巨大,其活動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協調起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沙特約有300個慈善會,每年在國內外用于從事慈善活動的款項估計高達20億美元,除國營和私營企業外,號稱“第三類企業”。沙特王室主要成員幾乎都直接主持慈善機構。
外交活動的一部分
沙特慈善會形形色色,種類繁多,有的專門旨在傳播伊斯蘭教、捐助建造清真寺、宗教學校等;有的專門救助孤兒、殘疾人,資助求學的學生。這些慈善機構已經經營了數十年,資金雄厚,規模龐大。例如成為美國被告的“兩圣寺慈善組織”每年預算高達4000萬美元,大多數用于國外的人道主義資助;“伊斯蘭青年世界論壇”年預算約為2700萬美元,主要資助伊斯蘭世界的戰亂地區,如在阿富汗建有一所100張床位的醫院,在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地區建有多個醫療中心等。
慈善業已成為沙特王國政府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的組成部分。法赫德國王、阿卜杜拉王儲、蘇爾坦親王等王室主要成員經常親自參與慈善捐款活動,大到以個人名義向國外伊斯蘭組織和團體捐助巨額美元,供其建清真寺、學校、醫院等;小到資助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蘇丹、索馬里等窮國的個別家庭赴歐美發達國家醫治疑難疾病。慈善活動在沙特國內也十分活躍,單從每年齋月期間隨處可見的“齋飯帳篷”就可見一斑。每年開齋期間(從太陽落山至次日日出前),窮苦人家拖兒帶女,紛紛來到提供開齋飯的帳篷,齋飯豐盛,既有平時吃不起的羊肉飯,又有椰棗(齋飯必備食物)、水果、咖啡和茶。飽餐之余,有時還能得到一點救濟善款。據估計,每年齋月慈善機構和富人僅在首都利雅得的清真寺旁及社區就建有上萬頂“齋飯帳篷”。
慈善機構的收入來源
慈善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大量的慈善箱募得的款項,通常約占其預算的60%~70%。在沙特有數百萬這樣的募捐箱散布全國各地。但9.11后,在內外壓力下,阿拉伯各國、特別是產生恐怖分子溫床、恐怖活動囂張的國家,紛紛出臺嚴格限制慈善募捐活動的措施。沙特、科威特等國都下令禁止各慈善機構在清真寺、公共場所放置募捐箱。
現在,慈善募捐活動陷入空前的危機中,許多慈善會財源枯竭,難以為繼。大多數慈善機構不得不減少甚至取消對以往受助對象的救濟,使眾多靠慈善機構維持生計、治病、求學的窮人面臨困境。
恐怖活動對慈善事業的巨大沖擊,引起阿拉伯朝野的深刻反思。一方面他們認為慈善事業為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出問題的屬于個別人、少數機構,絕不能以點帶面,一概而論。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宗教學者也在總結經驗教訓。沙特慈善工作規劃局從事25年慈善活動的一位專家認為,一些慈善捐款之所以變成殺人武器,究其原因在于長期以來慈善工作方面存在諸多弊端,如慈善捐助活動缺乏有效監控,資金流向不透明等。
防止再被恐怖分子利用
鑒于有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各國政府和專家以及慈善機構出臺了不少改革措施和設想。
科威特在9.11事件后成立了以社會事務和勞動大臣為首的“慈善工作最高委員會”,負責監督指導慈善工作,去年7月還成立了“現場檢查委員會”,對慈善活動進行監控,取締未經正式批準的慈善機構。埃及也頒布了“社會團體法”,嚴格規定未經社會事務部批準的慈善機構,一律禁止從事募捐活動,捐款只能用于開展醫院、學校、孤兒院、養老院等慈善活動。
沙特伊斯蘭宗教事務部要求各清真寺阿訇和宗教人士恪守政府決定,禁止在清真寺募捐,讓人們通過銀行等正規渠道進行。
另外,阿拉伯各國都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入手,采取多項措施,對慈善機構的資金匯出嚴加限制。沙特、科威特凍結、查封了可疑慈善機構的銀行賬戶。阿聯酋作為中東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歷來對資金流動的政策較為自由寬松,現行法律允許包括慈善機構在內的公益組織進行募捐活動,對資金的使用和流向并無具體規定?熏但現在,阿聯酋中央銀行規定任何個人和公司匯進、匯出金額超過550美元的,需提供匯款人和收款人的有效證件,并設專門案卷備查,如金額超出2.5萬美元,則需提供商業執照、財產來源、匯出原因、收款單位和個人情況等報批的詳細資料。
阿拉伯各國政府采取的種種措施,一方面固然使慈善捐款規范有序、資金流向透明;另一方面,對募捐民眾心理影響也不可小視,似乎證實捐款流向恐怖分子之手的現象確實嚴重,對慈善捐款活動的積極性大打折扣。此外,群眾性的小筆、零星捐款難以通過銀行進行,有的人也不愿意在銀行留名留姓。銀行又是經營、營利單位,無法額外承擔如此龐大、繁雜的募捐工作。至于慈善機構進入商業領域,那就會一改慈善活動社會性的初衷,使其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這又涉及工商管理、稅收等一系列的國家法律制度問題。
總之,慈善事業向何處去,有待于阿拉伯各國政府、宗教界和慈善機構做更加深入的探討。但人們普遍相信慈善活動絕不會因此而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