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24處新的世界文化遺產,特拉維夫作為整個城市名列其中,這為本已新聞迭出的以色列增加了讓世界品評的新話題。特拉維夫(TELAVIV)意為“春天的沙丘”,的的確確是坐落在沙丘上。它建于1909年,由特拉維夫和雅法兩部分組成。其中,特拉維夫居民以猶太人為主,雅法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如今,這座城市已拓展成一組城市群,從北部的赫茲利亞到南部的芮赫沃特,周圍還有拉馬特干、沙維雍等衛星城。我曾客居特拉維夫,感覺這是個很立體的城市,有多張面孔,張張都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白色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后確定了754處世界文化遺產,它們都具有“杰出和普遍的價值”。除特拉維夫外,在以色列另有三處:耶路撒冷老城城墻、馬薩達和阿柯古城。而特拉維夫雀屏中選,是因為它反映了“20世紀現象”。特拉維夫以包豪斯(也稱國際型)建筑風格而聞名,是教科文組織授予其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紀20~30年代,包豪斯建筑風靡德國,領導這一運動風潮的正是猶太人。后來,他們中的許多人由于生存環境惡化而紛紛移居巴勒斯坦地區。于是仿佛一夜之間,特拉維夫遍地出現包豪斯建筑。據說,截至上世紀30年代中期,這里是世界上惟一全部采用包豪斯建筑的城市。
與哥特式、洛可可等流派相比,包豪斯的建筑特點是簡樸實用,不喜繁復裝飾,講求建筑功能和經濟效益。特拉維夫的包豪斯建筑多為方正平頂,如火柴盒式樣,構造輕巧,線條明晰。墻面多,窗戶小,外表為白色或混凝土色,玻璃與磚石相間得當,正面往往有開闊的陽臺。從空中俯瞰,在中東耀眼陽光的照射下,特拉維夫沒有多余的色彩,而是一片亮白,所以被稱為“白色城市”。
漫步特拉維夫街頭,包豪斯建筑比比皆是,可圈可點。迪森高夫街上的電影院,特拉維夫大學教學樓,以色列工黨總部大樓……應該說,特拉維夫的建設是當年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杰作。
文化新都
踏入特拉維夫的第一天,就可感受到這里的文化氛圍。開車走過的大街小巷,往往有拗口的名字,對于不熟悉的人來說,要記住還真不容易。街巷多以人名命名,其中不乏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愛因斯坦(科學家)大道、阿格諾(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街、耶胡達(語言學家)大街、列西爾(思想家)街,等等。
當初,特拉維夫的建設者多是來自中東歐的猶太難民,帶來了當地發達的文化。特拉維夫以高水平的古典音樂聞名于世,幾乎每周市內都上演高水平的歌劇、古典音樂會、芭蕾舞和現代舞。“以色列愛樂樂團”享譽全球,“新以色列歌劇團”也名傳一方。早在1936年以色列建國前,猶太定居者組建了巴勒斯坦愛樂樂團,這就是以色列愛樂樂團的前身,世界著名指揮家祖賓·梅塔從1969年執棒至今。目前,該樂團每年要演出150多場,也就是說平均每兩天多演出一場。每年8月中旬,集音樂、歌劇、舞蹈、藝術展于一身的“雅法之夜”藝術節將持續四天,以街頭作為天然背景,慕名而來的游客徜徉其間,不經意中成為藝術的一部分。
特拉維夫盡管顯示出驕人的文化特長,但也不是沒有憂慮。市政官員意識到,欣賞交響樂、歌劇、芭蕾舞等古典藝術似乎正變成老年人的專利,青年觀眾和聽眾逐年減少,于是想到了實施公益文化活動。每年夏季結束,特拉維夫都有一個特別的儀式,以色列愛樂樂團在公園開闊的大草坪上舉行露天煙火音樂會,祖賓·梅塔指揮,市長擔任報幕,演奏的多為古典名曲。難得的是,這樣高水準的音樂會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前往欣賞。
從不休息的都市
特拉維夫立城之初是雅法老城的“后花園”,但它迅速發展成以色列的商業、金融、文化和娛樂中心,被稱為以色列的“紐約”。這里有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鉆石交易中心、以色列各大期刊和出版社的總部以及文娛中心。平時,這里是以色列經濟生活的中樞;周末,這里是享受的天堂。難怪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應該是:居住在海法,祈禱在耶路撒冷,享受在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因此也被稱為“從不休息的都市”。
在以色列,周末娛樂和社交對各年齡段的人都是件認真的事。盡管猶太人逢安息日停止工作,但在特拉維夫看不到休息的跡象。事實上,當安息日的太陽在周五落下,各種娛樂隨之激情登場。特拉維夫有多處著名的酒吧和俱樂部區,阿蘭比路云集了20多家俱樂部和10多家酒吧、咖啡館。為進入心儀的吧館,以色列人經常會在營業前就等候在外。按當地法律,酒吧、咖啡館能營業到午夜三四點,俱樂部能開至第二天清晨六七點。午夜從阿蘭比路經過,會感覺到空氣中有種風塵氣息在彌漫,一切才剛剛開始。如果不在午夜兩點后親臨現場,你無法想像到這里的繁華與熱鬧。
雅法古城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國的縮影,像多數以色列大城市一樣,在這里也同時居住著猶太、阿拉伯兩個民族。住在特拉維夫的那段時光,我喜歡到雅法海濱散步,地中海波光粼粼,棕櫚樹枝葉颯颯。雅法雖與特拉維夫連成一體,但風格卻截然不同。雅法老城以古雅的石板屋、狹窄的石子路而聞名。夜晚最有意境,沉著靜謐,一輪明月格外皎潔。
據記載,雅法曾是古希臘的良港,當時叫“約帕”。根據《圣經》記載,雅法城得名于諾亞的兒子雅菲斯,在那次滔天洪水之后,他建立了雅法城。另外一種傳說稱,該城得名于希伯來文YOFI,即“美人”的意思。當時游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每每回歸,到圣地耶路撒冷朝覲,都必須從雅法進入以色列。對于顛沛流離的游子來說,雅法若隱若現的身姿,仿佛美人施媚般令人望眼欲穿。
無論何種解釋,雅法的確是世界上有據可查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已有3500年歷史。由于大量猶太人涌入,阿、猶兩民族的沖突在以色列宣布建國時達到高潮。那是一段血與火交織的日子,許多雅法居民棄屋逃生。好在這些空屋棄而不廢,市政府看中它們別致的韻味,為招徠游客,將其周圍裝點得十分光鮮,使之吞吐著歷史的嬗變。
雅法雖屢經戰亂,但依然流光溢彩。一個好的城市當然還應該有好的餐館,無論從食品、建筑,還是服務、氛圍,雅法的餐廳都堪稱一流。從風味迥異的美食中,可以直觀地體會到,以色列是個移民的國度。建國后,流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風味佳肴。
雅法各具特色的餐館中,有家印度餐廳頗令我喜愛。店主是從印度回歸的猶太人,餐廳置于一穆斯林建筑內,起伏的穹頂,洞穿的拱門,再加上異國情調的印度音樂,繚繞在閃爍的燭光中,使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意境。雅法無言,在一波又一波的歷史喧闐中靜默。
面對眼前起而復去的波濤,日復一日,這塊土地累積起沉重的過去,讓當代子孫吃力地背負。阿、猶兩民族如何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仍需做艱苦的探索。
我在特拉維夫客居期間,一般只有大商場或公共場所雇傭保安。幾經爆炸的襲擊,現在多數公共場所,無論大小,都有了保安的身影。迄今,特拉維夫仍不時傳來發生爆炸的消息。
阿以矛盾與沖突是學者和政治家們經久不衰的研究課題。我想,特拉維夫的過去與現在、激情與人文,展現出的正是以色列從古至今風云的變幻,面露的是刀光劍影的爭斗,內藏的是文化、宗教、歷史的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