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誰上臺,有一點變化可以肯定:收斂單邊主義,更多選擇多邊主義。
抓獲薩達姆,布什并未表現出多少興奮之情,他身上的負擔實在太重。過去一年,世界形勢跌宕起伏,紛亂無序。美國雖打贏了伊拉克戰爭,但面臨著新的和更多的困難。為應對這些挑戰,美國正調整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今后三五年,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勢將如何?
美國遇到挑戰增多
人們一度認為,冷戰后美國可挾實力號令天下,未料想9.11事件,十幾個恐怖分子就打破了美國神話。人們看到,美國保護本土安全尚堪憂,更談不上維護世界的穩定與秩序。
9.11事件之后兩年間,美國為反恐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但并未贏得穩定。相反,日子并不好過,實力局限性繼續顯現,軍事實力變成了一把使不上勁的鈍刀。美國面臨比以往更多、更復雜的挑戰。
首先,美國處理伊拉克問題費力艱難。自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后,美軍幾乎天天挨冷槍、遭襲擊,死亡人數早已超過在戰場上斃命的139人。美國一面要自顧,一面還得進行伊拉克政治和經濟重建,負擔沉重。美占領伊拉克每月開支費用為39億美元,最近美國聯邦政府向國會要求,2004財政年度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動撥款870億美元。為分攤負擔,美國不得不向聯合國和盟國要人、要錢。
其次,作為美國安全主要威脅的恐怖主義沒有根除。本·拉登和基地組織仍然存在,針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目標的恐怖襲擊越來越多,令人防不勝防。美國推行以反恐和防擴散為重點的新安全戰略遭遇阻力。
第三,美國付出昂貴的政治代價。美國與國際社會在伊拉克問題上嚴重對立。是由美國一家說了算、還是多邊協商解決問題,美國與“老歐洲”中的法國、德國關系更降到冷戰后的最低谷。作為懲罰,美國阻撓反戰國家參加伊拉克經濟重建。盡管有30個國家對美國在伊拉克的行動提供軍事支持,但多數屬象征性舉動,只有六個國家派出的軍人超過千人。
第四,美國在中東的形象受損。美國以“占領軍”的形象出現在伊拉克,卻未下大力氣調解中東問題,導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深陷“恐怖襲擊—血腥報復—恐怖襲擊”的惡性循環,激起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民眾的強烈反美情緒。
第五,美國與朝鮮嚴重對峙。美國對朝強硬施壓,朝鮮推行戰爭邊緣政策,使朝核危機險些失控。
此外,作為全球經濟引擎的美國經濟,受到失業率居高不下、巨額預算和貿易赤字的威脅。
以上諸多挑戰阻滯了美國外交安全戰略的順利實施,直接危及布什本人的政治前途,布什的支持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于2003年9月首次跌破50%,與美軍當初直取巴格達時70%的支持率形成鮮明的落差。回溯美國政治史,1952年后獲得過連任的四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尼克松、里根和克林頓),在選舉年的支持率都在55%~70%。低支持率給爭取今年連任的布什亮起了紅燈。薩達姆的落網提高了布什的政治聲望,其支持率也隨之回升至58%,但美國民眾對伊拉克問題的前途依然悲觀。
為應對挑戰,爭取大選連任,布什政府最近調整了外交政策。首先表現在伊拉克問題上。美國面臨困難和挑戰迫使布什收斂了單邊主義的做法,轉向多邊合作。美將伊拉克問題重新拿到安理會討論,允許聯合國在伊拉克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制定伊拉克政權建設進度表,加快將伊政權返還伊拉克人的步伐。其次,改善同法德的關系,在安理會關于伊拉克問題新決議中做出妥協,照顧法德的關切。與伊拉克問題不同,美國與歐盟在伊朗核問題上進行了協調與合作。
美國外交政策調整說明,盡管美國實力超群,但國際法基本準則———以國家為主體、通過多邊協商以及國際法、國際公約、外交手段進行調解的國際體系依然有效,美國還不是起支配作用的霸權,它在政治、經濟、貿易和安全等方面,仍需盟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世界也遠非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的單極。
三種可能性:更多選擇多邊主義?
目前,世界安全形勢日趨復雜,國際形勢的復雜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顯著。未來美國外交政策走向也如此。但一些基本要素仍可把握,例如:它仍將充分籌劃和運用其實力,維護其全球利益和軍事主導地位,防止出現任何致命的對手或對手集團;將致力軍事革命,投巨資發展軍事科技、開發先進武器系統;繼續把反恐作為外交政策優先;繼續保持在中東、朝鮮半島和拉美地區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可以肯定,不管2004年誰當選美國總統,都會繼續重視外交和安全問題。
就2004年而言,由于受伊拉克問題和11月大選兩大因素影響,布什外交和安全政策會采取規避風險的低姿態,難有大的舉動。布什政府將努力穩定伊拉克形勢。在防擴散問題上,維持朝鮮與伊朗兩個核問題不出亂子。利比亞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增加了美國推進防擴散進程的信心。對大國關系,美國將修補因伊拉克問題出現的裂縫,與法德改善關系。2004年美國和俄羅斯都進行大選,這使得布什和普京能夠找到外交合作的共同點。
人事變化是2004年美國外交變化的一大因素。如果布什當選,國務卿鮑威爾和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有可能不在布什第二任期內任職,其中鮑威爾的任期可能只到2005年1月;中情局局長特尼特也不會再工作很久;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去向尚不清楚,估計會在布什第二任期內辭職;安全事務顧問賴斯會繼續留任。這些重量級人物的去留,將對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決策產生方向性影響。
如果放眼未來三五年,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前提是布什連任,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在這種情況激勵下,布什政府會繼續推進現行對外戰略,加強美國的領導地位,維護美國和國際安全。但為克服困難和挑戰,美會有所轉圜,推行謹慎外交,強調合作,減少進攻性,降低意識形態色彩。雖然還會繼續推進先發制人的戰略,但不是首選。在強調多邊主義的同時,仍將根據自身利益動用單邊主義,并著力在多邊合作中維護美國的領導地位。
布什政府會致力穩定伊拉克局勢。將通過照顧各方利益,爭取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支持;將加強打擊恐怖主義和基地組織的力度,但這會導致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宗教極端勢力的重新崛起,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利益機構仍是恐怖襲擊的目標。
第二種:布什連任后繼續施行單邊主義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這樣的話,美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將不斷累積,布什政府只能扮演“救火隊”的角色,疲于應付,深陷伊拉克、阿富汗和朝核問題的泥沼。與此同時,世界形勢動蕩不寧,國際社會不滿美國單邊主義的做法,美組建聯盟的努力將受挫;美國捉襟見肘的財政不能應付伊拉克等地區的行動需要,伊拉克問題加劇美國內的政治斗爭。
在美國強硬政策下,世界形勢持續緊張不穩。中東局勢動蕩,沙特等政權面臨宗教極端勢力的威脅。朝核問題升溫,美朝爆發沖突。
第三種:民主黨人獲勝當選總統,共和黨失去對參院的控制。新總統施行與共和黨有異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強調多邊主義,修補同盟國和北約的關系,在動用武力和推行國際合作之間做出更平衡的選擇。
美國控制住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勢,國際社會充分介入,伊拉克經濟重建順利,恢復正常石油生產。以巴沖突維持在可控水平上。對朝核問題,美實施“胡蘿卜加大棒”的平衡外交,有拉有打,并達成協議。朝鮮最終凍結核計劃,并開始經濟改革。
美國內開始削減國防開支,重點轉移到國內社會和經濟問題,逐步減少對海外軍事介入行動。
不管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如何,無論誰上臺,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一個走向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美將收斂2003年使用的單邊主義做法,更多選擇多邊主義,以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