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關系戰略
很多評論家認為,美國外交過于偏重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人們也傾向于把美國的困境歸因于政府缺乏好的全球戰略。但本文作者指出,布什不僅對世界的未來有很好的設想,而且有將這種設想變成現實的戰略。布什的外交理念最先公開于2002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這種理念比人們所理解的要寬廣和深刻得多。事實上,布什在外交上采用的是伙伴關系戰略。除了保持現存的盟友關系,布什也在不斷尋求新伙伴以應對全球或地區問題上的新挑戰。布什在反恐上實行大膽有效的策略,在防止地區沖突上進行果斷干預,并且積極與中、俄、印等其他大國合作。作者主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闡釋布什政府伙伴關系戰略的內涵,并力圖證明在維護美國原則和利益的同時,布什最看重的是國際合作的關鍵作用。
利用反恐戰爭賺錢
美國在反恐戰爭中的最大受益者不是“重建者”,而是“毀滅者”,即美國的武器制造“三巨頭”———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和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除武器制造外,美國政府關于開發月球和實施登陸火星的計劃,以及借反恐之名加強對國內機場和重要設施的保衛工作,都是其巨額利潤的主要來源。為追求高利潤率,三大公司不擇手段,近年來被揭發的波音公司行賄案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美政府高層任人唯親、獨斷專行的做法是軍火公司腐敗案的根源,而拉姆斯菲爾德的個人作風則直接助長了腐敗蔓延。
亞洲人口和亞洲力量
很少有人懷疑這樣的觀點,既人口因素在當代國家間友好或不友好的競爭中直接起作用。然而,人口因素(人口規模、構成和變動趨勢)如何影響政府對境外事件的影響力,或者如何影響一國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安排部署?對想要成為戰略分析家的人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準確的前提下以人口指標來預測人口統計學力量對大國關系平衡的影響?作者在該文中以全球最大的戰略區域———亞歐大陸為例,試圖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
管道夢想?
在前蘇聯制造的種種神話中,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狀況維系著經濟的健康、國家的實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是盧布幣值穩定的根本以及蘇聯處理與外界關系最能仰仗的地緣政治資產。在經歷1989年以來的石油生產和消費下降之后,經濟恢復、石油工業私有化、西方技術和商業操作手段的引入使石油生產得以恢復,但由于經濟規模的縮減和節能技術的運用,石油消費并沒有同時增加。于是俄羅斯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原有的通往國內和東歐的石油管道被遺棄,而通往西方和新興市場的大口徑輸油管道、深海石油管道和大型油船正如雨后春筍般地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