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對朝鮮的援助,還是與朝鮮的政治對話,亦或關系正常化,在與朝鮮開展的各方面接觸中,歐盟曾一度走在了美國與日本的前面。
隨著2月25日關于朝核問題的新一輪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朝鮮半島。一直努力介入半島事務、推動朝鮮融入國際社會的歐盟沒有在會談桌上找到它的位置,其內心自然別有一番滋味。
朝鮮最大的外援方之一
從1995年朝鮮首次呼吁國際社會救助至1998年,是歐盟對朝鮮“開始接觸”時期。當時歐盟接觸朝鮮主要是通過歐洲國家在朝鮮的非政府組織以及世界糧食組織向朝鮮提供物質援助。歐盟援朝名目繁多,既包括糧食以及各種人道主義援助,也有機制化的“介入”,如向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捐款等。據歐盟委員會統計,截至2002年底,歐盟向朝鮮提供的援助共值3億歐元,是朝鮮“最大和始終如一的外援來源地之一”。其中人道主義援助為3800萬歐元(1995年~2000年),糧食援助約為1.68億歐元(1997年~2001年)。1997年歐盟主動加入由美國、韓國、日本組成的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此后至2000年,每年向該組織提供價值1500萬歐元的燃油。2001年,歐盟決定繼續保持同該組織的合作,承諾在2001年~2005年期間將每年向其貢獻2000萬歐元。
歐盟對朝鮮援助還向更高層次邁進。2000年10月和11月,歐盟各國外長兩次開會決定,加強對朝鮮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技術性援助”。翌年2月,一個由專家組成的歐盟實地考察團抵達平壤。他們發現朝鮮最迫切需要對一些重要政府部門進行“基本訓練”,包括了解國際貿易和金融知識,掌握能源、交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幫助朝鮮融入世界經濟、實現社會和經濟持續性發展等。隨后,歐盟舉行“成員國援助朝鮮協調大會”,朝鮮也派官員參加了大會。在實地調查和成員國協商的基礎上,歐盟委員會于2002年3月出臺了一個新的對朝四年援助計劃,正式名稱為《歐盟委員會———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家戰略文件”2001-2004》。朝鮮對與歐盟國家發展經濟關系也表現了熱情。2002年3月初,朝鮮一個高級經濟代表團訪問了歐盟總部、比利時、英國、意大利、瑞典。歐盟與朝鮮雙方關系出現了空前熱烈的場面。
“全面接觸”的老手
與美國不同,多數歐洲國家在國際上主張“接觸”政策,對“制裁”和“斷交”比較謹慎。歐洲人不僅對朝鮮等被美國列為“無賴國家”的國家采取接觸政策,而且還向人們表明它們對美國也是采取接觸政策,目的也是希望影響美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1998年,歐朝關系進入了全面接觸階段,雙方舉行了第一次高層政治對話。迄今,歐朝共舉行了五次地區司長級的政治對話。2000年歐洲各國掀起了與朝鮮建交的熱潮。1月,意大利與朝鮮建交,年底,英國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兩國建交談判。
歐洲國家與朝鮮建交熱曾使日本、俄羅斯等國感覺到了壓力。日本一家媒體表示,朝鮮與歐洲各國關系的密切,使得與朝鮮之間尚存在懸而未決問題的日本產生了“孤立感”。另一家媒體還指出,歐洲在外交上與朝鮮的接近,使得俄羅斯這個從蘇聯時代起就與朝鮮保持同盟關系的大國手中的“朝鮮牌”開始貶值了。繼成員國與朝鮮建交之后,歐盟執行機構———歐盟委員會也于2001年5月14日宣布了與朝鮮建交的決定。目前,除法國外,歐盟所有成員國都與朝鮮建立了外交關系。
在南北朝鮮關系緩和、歐洲各國與朝鮮建交熱的鼓舞下,2001年3月,歐盟15國首腦做出了進一步加大與朝鮮交往力度的決定。同年5月,歐盟輪值主席、瑞典首相佩爾松與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索拉納以及歐盟委員會外交委員彭定康率團訪問了平壤。歐盟“三駕馬車”訪朝將歐朝關系推向了高潮。根據歐盟官方公開文件,歐盟代表團訪朝時,與金正日舉行了會談。金正日對遠道而來的客人承諾:保證回訪漢城,遵守與美國1994年簽署的“框架協議”,至少在2003年不進行導彈試驗,同意與歐盟開展試探性人權會談。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金正日表示他希望制定并實施新經濟政策,并決定派一個高級官員團訪問歐洲,了解歐盟經濟政策模式。
由上可見,無論是對朝援助,還是與朝鮮政治對話,亦或關系正常化,在與朝鮮開展的各方面接觸中,歐盟在當時均走在了美國和日本的前面。
空白的一年
正當歐洲各國與朝鮮關系迅速發展之際,2003年10月朝核危機再次爆發,歐朝關系出現了急剎車。一個月后,歐盟15個成員國外長討論了朝鮮半島形勢以及歐盟對朝政策,對朝鮮核計劃深表“嚴重憂慮”,強烈敦促朝鮮立即徹底放棄核計劃,不折不扣地遵守所有國際承諾,還要求歐盟各個成員國及歐盟委員會重新審議各自對朝鮮政策,包括對朝鮮的技術援助項目及貿易措施。
由于歐盟給自己與朝鮮的關系設了一道欄桿,2003年歐朝關系驟然降溫。在2003年歐朝關系大事表上人們發現一片空白。歐盟渴望能夠有機會直接參與有關朝核問題的會談,因此支持召開由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一方,以歐盟、日本和朝韓兩國為一方的談判方案。但這一方案也因為沒有得到有關方面接受而不了了之。到2003年底,歐盟最終放棄了派高級代表團訪問朝鮮的計劃。12月,一個由歐盟輪值主席國意大利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率領的歐盟司級代表團訪問了平壤和漢城。
盡管歐盟與朝鮮關系處于停滯狀態,歐盟也難以坐到朝核問題談判桌前,但歐盟堅決支持有關各方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的立場。同時,歐盟在2003年仍保留了對朝鮮的人道主義和糧食援助。在原先的基礎上,歐盟委員會還在5月新批準了一項價值750萬歐元、專門針對朝鮮醫療方面的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全球安全“玩家”?
有關朝核問題的“四方會談”和“六方會談”均與歐盟無緣,這使人們對歐盟給自己確定的全球安全“玩家”角色產生了疑問。歐盟第一次以法律條約的形式提出實施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目標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但直到1999年科索沃戰爭后,這個以經濟、貿易見長,“性格內斂”的組織才可以說真正踏上了建設歐洲共同安全和防務的艱難路程。2003年5月,一支由六萬人組成、有能力在兩個月內趕往出事地點、執行長達一年時間任務的歐盟快速反應部隊宣告誕生。盡管這支部隊與北約的職能不同,主要是用來處理地區沖突,執行維和、人道主義使命,但它畢竟是屬于歐盟自身領導的、獨立于北約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的建設提高了歐盟獨立應對本地區以及其他地區安全危機的能力。
2003年12月,歐盟首腦會議批準了歐盟歷史上第一個共同安全戰略報告。報告反映了歐盟明顯希望成為全球安全力量的強烈政治意愿,指出“一個擁有4.5億人口、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1/4、由25個成員國組成的聯盟,注定是一個全球‘玩家’”,“歐洲應做好分擔全球安全的責任的準備”。
歐盟的雄心與現實顯然還有很大的距離。目前歐盟還只是一個地區力量,但這種情況不會永遠不變。歐盟的全球影響力,包括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正處于上升時期。東亞崛起、亞歐會議拉近了歐洲與東亞的距離。同時,歐盟與亞洲大國如日本、中國、印度正在形成的戰略伙伴關系將會進一步增大歐亞相互依賴。隨著歐盟防務聯合的深化、東擴進程的發展,歐亞愈益密切的大勢不可轉變。歐盟在亞洲的影響也必然會增大。屆時,歐盟在亞太不會僅作為一名“觀眾”,而會走上舞臺扮演積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