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影星湯姆·克魯斯曾拍過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生逢7月4日》。而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人物的傳奇經歷與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極為相似。
他曾經是美國的“越戰英雄”,但回國后卻改變了看法,投身到反戰運動的前列,并不斷參加政治活動。
這位61歲的主人公,在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初選中戲劇性地脫穎而出,他就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
一個月前,在各項民意調查中,克里都落后于另外兩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迪安和克拉克。
但到了2月10日,克里在已舉行初選的14個州中一舉奪得12個州的勝利。《華盛頓郵報》分析說,“克里旋風”之所以能橫掃美國,與他本人在越戰中的傳奇經歷有很大關系。
對于越戰那段歷史,克里回憶說,一名嬰兒曾經死于他的槍下,“這是最可怕的時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孩子的眼神”。
1971年4月,克里作為美國越戰老兵反戰協會的發言人,帶領退伍老兵來到國會山,收起勛章,扔掉綬帶,跟美國的戰爭政策決裂。隨后克里在國會作證說,美國士兵在越南犯下強奸婦女、濫殺平民和在食品里投毒等暴行。“因為一個巨大的失誤,成千上萬的人死去了,你們又如何向最后一個幸存者提問呢?”克里的這句話后來成為反越戰時期美國家喻戶曉的名言。
從1984年起,克里連續擔任了20年的馬薩諸塞州參議員,嫻熟的從政經驗成為克里競選總統的重要資本。在2004年艾奧瓦州民主黨初選競選集會上,克里與來自肯尼迪家族的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一起出現在會場上。克里打出的競選口號是“成為前總統肯尼迪的繼承者”。
巧合的是,克里與前民主黨總統肯尼迪的名字縮寫相同,都是JFK。1962年,剛剛進入耶魯大學的克里同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的妹妹談戀愛,并得以和肯尼迪同船游玩。之后,克里對政治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公開聲稱自己想當總統。因此,克里的同學說他從大一就開始競選總統了。
1984年,克里當上參議員后,表現出和肯尼迪一樣的嚴謹作風。他性格溫和、處事理性、熟知國家安全理念、通曉國際問題。1993年,克里向國會提交了一份長達585頁的報告,為越戰失蹤美軍問題畫上了句號。兩年后,美越關系正常化,克里成為最大的功臣。
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美軍在伊不斷遭到襲擊。競選中的克里學著布什的口吻批評布什“不顧士兵死活”,“贏得了戰爭卻無法贏得和平”,強調只有自己才能夠給美國真正帶來安全。克里知難而上的態度,改變了許多美國選民認為民主黨重經濟輕外交的一貫看法。
當然,克里知道現在還遠不是該笑的時候。2004年2月9日,一家網站刊登的照片就是一枚投向克里的重磅炸彈。照片上是克里與影星簡·方達1970年一起參加在賓夕法尼亞州舉行的反戰集會,并做演說。
兩年后,簡·方達對越南河內進行了一次訪問,并與越南士兵在高射炮前合影。為此這家網站說:克里反戰并非出于“良心發現”,而是受了站在敵人一邊的方達的影響。對此簡·方達憤怒地說:“這是現任政府制造的一個彌天大謊。”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克里的“神秘女人”最近成為媒體的新焦點。曾因第一個報道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性丑聞事件而名聲大振的那個網站報道,克里出于私人原因曾要求一名女子離開美國。緊接著,英國《泰晤士報》在2月13日頭版發表了《卑鄙詭計吵翻美國大選》的新聞。民主黨方面指出,這標志著右翼勢力中傷民主黨競選人的行動開始了。
幾乎同時,在民主黨內已經不太得勢,并且萌生退意的總統候選人角逐者迪安又發誓要斗爭到底。就像英國《先驅報》所說的,春風得意的克里今后還將面臨無數考驗。
有分析家認為,克里以反特權自居,但他出身“福布斯家族”名門望族又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而且,如果他的妻子不是美國著名的“番茄醬大王”約翰·海因茨的遺孀,他就不可能成為家財上億的最富有的參議員,也就不可能自己出錢參加競選。的確,美國總統大選就像一部耗時巨長的連續劇,不到最后誰也不知道結果。